原标题:高校学费涨价应当让公众心服口服
培养一名大学生需要多少钱?这个数字或许很难量化,但近年来,一些高校纷纷表示,仅有财政支持已经很难覆盖培养成本。今年以来,高校迎来又一波“涨价”,包括上海、吉林、四川等多省高校纷纷上调大学新生学费。比如,上海拟从2023年秋季学年起,将公办高校本专科平均学费标准由5420元/生·学年调整至7215元/生·学年,调幅约33%。对于新生来说,每生每学年学费(两个学期)平均多支出约为1795元。(6月13日 海报新闻)
事实上,高校涨学费并非一件新鲜事。据齐鲁晚报网报道,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一次学费涨价潮出现在2014年前后,尤其是2007年,我国高校学费出现超60%的涨幅,教育部要求高校学费五年内不得上涨。然而,在“限涨令”到期后,却出现了“报复性”上涨。
如今,随着高考结束,高等院校陆续开学的日益临近,高校学费再次出现“组团式”涨价。上海、吉林、四川三省相继公布秋季普通高校学费新的执行标准。在多地高校确定学费上涨之后,极有可能有更多的高校加入涨价大军。
客观地说,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随着物价上涨、教师工资支出增加、校园公共设施的改善以及科研设备的购置等,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成本必然有所增长,对学费适当调高,应当无可厚非。但是,由于高校学费涨价,缺乏统一的学费核定管理办法,人均成本到底是多少,大部分高校是一笔糊涂账;再有,大学支出不公开,不透明,在这种情形下,公众对高校涨学费难免产生质疑,甚至部分学生家长产生抵触情绪。
高校学费涨价,要让公众心服口服,首先应该严格执行国家成本分担比例,绝对不突破规定上限。《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大学学费占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2015年6月,教育部等五部门颁布实施的《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各省(市、区)要对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进行全面监审,高校学费标准应严格按照不高于生均培养成本25%核定。显然,国家规定“25%”就是一条政策带电的“高压线”,任何高校都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绝不可逾越。
当然,高校生均教育培养成本(指高校培养一个标准学生的年平均成本),更要变成一本明白账、公开账和透明账。具体点讲,学校可委托权威的第三方做好成本监审,包括学费的具体开支项目、用途明细、效果审计等,在学校网站上进行公开,从而让高校生均教育培养成本,变成一本阳光透明的账本。
此外,高校学费上涨,关乎教育公平正义,更关乎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高校学费“组团”上涨,最大的隐患在于,目前我国各类高校中特困生、贫困生占有不小的比例,而且眼下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学费大幅度上涨更会觉得上大学不划算,难免导致“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因此,在上调学费的同时,职能部门也相应调整弱势群体资助机制,制定出贫困学生的学费减免制度,不能让一个大学生因学费而失去学习机会。(吴睿鸫)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