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要建设“蓝色粮仓”
仓廪实,天下安。早在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就明确了渔业和粮食安全的关系,认为发展渔业、增加水产品供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国家粮食安全和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以保障国民食物供给、优化膳食结构、推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与陆地“绿色粮仓”相对应,“蓝色粮仓”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继“蓝色经济”“蓝色革命”“蓝色产业”等诸多海洋开发概念后新的关键词,阐释了浩瀚无边的海洋也是可以依赖的粮仓。诸多学者围绕“蓝色粮仓”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初步共识:“蓝色粮仓”的基础是海洋空间,对象是海洋中丰富的生物资源,支撑是现代海洋科技和海上作业的先进设施装备,主要作业场所是沿海滩涂和深海大洋,基本过程是通过开发利用和技术应用系统开展增殖、养殖、捕捞、精深加工、储存运销的系列活动,根本目的是为人类提供优质充裕的海洋食品。简单概括,“蓝色粮仓”就是从陆海统筹视角,以海洋水产品生产及其关联产业为载体,拓展粮食生产空间,开辟海洋食物供给系统。
相较陆地农业,“蓝色粮仓”具有4个鲜明特点。一是地域复杂性。“蓝色粮仓”地域涉及滩涂、浅海、深海、大洋等,在海洋环流、海洋地质等交互作用下,不同地域不同海域的温度、盐度、深度不尽相同,存在差异。二是供给多样性。“蓝色粮仓”的生产作业过程打破了陆地农业依托土地平面作业的格局,呈现平面化、立体化相交织的情形,进而促进生物资源的多样供给,鱼虾参贝藻等诸多经济物种都囊括其中。三是营养丰富性。海洋水产品蛋白质含量大约是谷物的2倍,比肉禽蛋高5成,还可以提供陆地食品不具备的多种营养元素,是陆地食品的有效替代和补充。受饮食习惯影响,我国居民特别是内陆居民,海洋水产品平均摄入量偏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东南沿海一带膳食模式为代表,首次提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其中海洋水产品就占据了重要位置。四是产品绿色性。发展渔业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相比畜禽肉类,海洋水产品的蛋白转化率高,生产过程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获取成本低,且都是优质蛋白;“蓝色粮仓”不仅提供初级或加工类海产品,还可以通过休闲、旅游等形式为人类提供绿色服务。因此,应充分利用“蓝色粮仓”的优势特质,唱响海上牧歌,在藏粮于地的同时实现“藏粮于海”。
建设“蓝色粮仓”,我国自然条件优越。海岸线绵延曲折,达3.2万多千米;海洋国土辽阔,内海及边海水域面积达47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海洋生物2万余种,海洋水产品资源蕴藏量巨大。这些丰富资源让我国具备向海要粮、向海图强的优势条件。同时,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和单边制裁导致国际安全环境日趋复杂,国内资源生态压力和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对生产能力提升的约束日趋加大,粮食稳产保供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明显提升,特别是我国粮食进口依赖度接近20%,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为1/3,蛋白饲料原料自给率不到20%。在短期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空间有限、重要农产品种植存在“跷跷板”效应、海洋资源禀赋优越的情况下,通过挖掘海洋在食物供给方面的潜力,有利于缓解我国食物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实现“海陆并进”进而构建我国大粮食安全体系,提高国家食物安全保障水平。
建设“蓝色粮仓”,尚有一些瓶颈需要突破。一是近海过度开发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总功率不降反升,实际捕捞量超过渔业资源年可捕量上限。受近海海域污染、欠规范养殖生产等因素影响,海产品频发质量安全问题,与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的绿色化、生态化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二是深远海利用严重滞后。由于我国长期以近海捕捞和养殖为主,导致10至30米等深线内的离岸海域利用率仅有1%,30至100米等深线内的深远海海域基本没有利用,海洋空间整体利用率偏低。三是水产品养殖大而不强。虽然养殖总量、种苗饲料生产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尚未将市场和技术优势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在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突破方面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四是政策扶持尚有短板。长期将海产品定位为副食品,忽视其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对渔业资源和渔场分布等基础调查还有欠缺,政策目标在渔业增产、渔民增收、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摇摆不定。
如何建设“蓝色粮仓”?首要的是健全制度机制。统筹陆海视角,通过制定政策、设立制度,引导生产者、消费者、社会公众等广泛参与,鼓励其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提高海产品综合保障能力,实现粮食安全战略升级。关键是拓宽投融资渠道。针对财政资金扶持不够和贷款难、周期慢问题,可设立“蓝色粮仓”建设专项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持续拓宽建设融资渠道,帮助企业突破深远海养殖及产业化养殖初期的资本约束。重点是优化功能区布局。按照“近岸生态化、近海农牧化、深远海智能化”原则,积极开展由岸向外的立体海洋空间资源规划布局,合理划定养殖功能区,着力实现经济效益与资源环境效益的统一。核心是推动升级创新。设立离岸养殖技术专项,积极推动良品育种、生物医药等技术攻关,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鼓励水产品企业延伸加工链条,创新加工技术,逐步形成新型渔业资源调查、养殖捕捞、加工销售、装备制造等完整产业链,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升级。
(安徽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教授、研究员 秦国伟)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