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浓度21%,有毒气体浓度和易燃易爆气体浓度均满足安全要求,下井!”
7月12日下午2时许,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南京供电公司电缆检修专家吕立翔带领电缆运维工滕昌鹏、陈泓宇,来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天后大桥下方的秦滨电缆隧道入口处,打开井门,掏出气体检测仪反复测试并确认井内环境安全后,沿着约50米高的旋转扶梯依次下井。
秦滨电缆隧道位于秦淮河底40米深处,横穿秦淮河,全长7公里,是南京最深的水下电缆隧道。
“隧道内的220千伏秦滨线电缆是500千伏秦淮变电站的重要出线,承担着建邺、鼓楼、秦淮等主城核心地区的供电任务。”吕立翔告诉记者,南京入伏第二天,最高气温已达36℃,秦滨线面临高温高负荷的“烤”验,也意味着电缆运维人员工作压力骤增。
室外的热浪也侵袭着幽暗狭长的地下电缆隧道,行走其间如同置身蒸笼。
吕立翔边往前走边仔细查看电缆外护套是否破损、铭牌是否完整清晰、防火措施是否完善等。“隧道空间局促,电缆交叉排列,不像架空线那样,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问题。”吕立翔说。
只见吕立翔猫着腰、眯着眼,反复蹲下、站起,全方位检查着电缆。在他的身后,滕昌鹏和陈泓宇则使用红外测温仪、钳形电流表等手持式设备,检测电缆的温度、接地电流。
“7月以来,我们增加了巡检频次,由三天一次改为一天一巡。”陈泓宇告诉记者,“巡检到位了,才能及时发现隐患缺陷,降低故障停电的风险。”
隧道内,每隔500米左右就有一处电缆接头,吕立翔等都会停下重点检查。“电缆接头是两段电缆的连接点,也是业界公认的薄弱环节。必须仔细查看金属连接处有无发热,螺丝螺栓有无锈蚀脱落等。”吕立翔说着,拿出扳手,加固了一处支架上松动的螺丝。
“电缆内部有应力,因此,既要保证电缆稳固,又要给它们‘活动’的空间。拧螺丝全靠经验和手感。”说着,吕立翔轻轻敲打螺丝,确认其松紧适度后才继续检查下一处。
“哐当、哐当……”的金属撞击声,在幽深的隧道内回荡着。三伏天的高温,令密封狭长的隧道异常闷湿,汗水从他们的安全帽下不断滴落,工作服上也是汗渍斑斑。
“隧道内巡视虽然不用顶着烈日,但夏天也是闷热难耐,有时不留神工作服还会被表面粗粝的电缆支架钩出破洞,有些电缆沟的积水能漫过小腿,必须蹚水巡检……”
吕立翔告诉记者,目前,南京全市共有586条电缆线路,总长1818千米,每天都会有100余名电缆“体检官”奔忙在地下,以及时发现并消除存在的隐患和缺陷。
下午5时左右,秦滨线电缆巡视结束。
“守护着电缆的不止有我们‘地下工作者’。”出隧道前,吕立翔把记者的目光引向高处,“隧道安装了自动传感报警系统,时刻监测着电缆的‘健康’状况。不少隧道还有机器人参与‘巡线’,快速定位故障位置……有了科技助力,对于电力保供,我们更有底气了!”
(通讯员张书玮 江苏工人报记者谢丹娜)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