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技能报国正当时(主题)
——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交流论坛侧记(副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朱欣 郑莉 郝赫
历经数月紧锣密鼓的筹备,承载着万众的瞩目和期待,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如约而至。
7月28日下午,北京展览馆11号厅座无虚席。以“构建创新人才链,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会首场论坛——“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交流论坛”,吸引了来自航空航天、能源、通信、交通基建、教育等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大国工匠代表,掀起一场关于培育大国工匠的“头脑风暴”。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人才如何培育和使用”……论坛上,一个个问题直击人心,引发专家和工匠的思考。
从业20多年,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王杜娟参与见证了国产盾构机从无到有、茁壮成长的巨大变化。谈起科技自立自强,王杜娟感触颇深,“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会受制于人。”
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总工程师刘书杰对此深有体会。他从事油气钻完井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34年。工作之初,“没技术、没人教、没人才”是他面临的现实情况。“那时很多技术只有外国有,价格高不说,他们还不想卖。”刘书杰说,“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关键在人才。”
一直以来,全国总工会坚持把培育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列为重点工作。此前,全总委托清华大学承担“探索实施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总体方案”课题,积极探索培育工匠人才的路径方法。
论坛上,该课题组组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震发布了最新研究进展——初步构建了新时代大国工匠的能力模型,包含6大能力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60项行为等级描述。
刘震表示,如果为新时代大国工匠画像,他们应该是传承者、激发者、奉献者、代表者,更应该是攻坚者、创新者、引领者、成长者,在突破瓶颈难题、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本领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协同合作助力创新创造
“产业工人技能报国舞台广阔,建功立业正逢其时。”坐在舞台中央的王曙群有些激动。
论坛上,这位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班组长、特级技师分享了自己的创新故事——在没有参考资料的前提下,攻坚16年,历经数千次的试验、数以万计的数据积累,寻找到最佳工艺参数,为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奠定重要技术基础,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我们正处于一个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新时代。”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嘉发出感叹。北京冬奥会期间,他和团队用中国的5G技术,搭建起“两地三赛区一张网”,助力北京冬奥会实现多个“全球首创”和“历史突破”。
“事实证明,科技创新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我们产业工人只要精益求精、潜心钻研,也能助力研发高精尖零部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王曙群表示,创新发展不能“单兵作战”,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工匠人才的协同合作。
未来优秀产业工人应该是怎样的?大国工匠们有着自己的畅想——“拿着扳手就能够制造零缺陷产品的技师,张开嘴就能够传承技艺的讲师,提起笔就能够开展科技创新的卓越工程师”。
厚植工匠人才培育土壤
在热烈的讨论声中,“工匠精神”成为论坛热词。
“敬业、实干、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王华明,用3个关键词总结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他认为,不管各行各业未来如何发展变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都是培养造就优秀人才的重要精神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超导磁体与强磁场应用研究部主任王秋良,强调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胸怀匠心,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陆建华认为,科学家精神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共同组成了科技工作者精神体系,是建设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陆建华建议,国家要在教育资源配置、政策设计上有所倾斜,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氛围,切实让更多青年才俊受到工匠精神的感召。
“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承工匠精神,时刻牢记祖国需要,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孜孜不倦、不断精进的实际行动。”新时代的大国工匠们发出号召。
(中工网北京7月28日电)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