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如何成为“大国工匠”?上海参会工匠:坚持和创新是最重要品质

来源:中工网
2023-07-31 09:46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产业工人技能报国舞台广阔,建功立业正逢其时。”7月28日,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的第一场“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交流论坛”上,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班组长、上海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王曙群的发言振聋发聩,登上工匠的最高论坛,他难掩激动,“科技创新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如果顶尖科学家是人的大脑,他们为未来指明了方向,那么,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就是人的双手,把未来变成现实。”

7月28日至30日,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北京举办。包括王曙群在内,上海共有34位工匠和职工代表赴京参会,其中大国工匠5名,上海工匠21名,他们一同站在了中国工匠的最高舞台上。在上海,有无数想成为王曙群的人,其中2000余人已迈出了走向“大国工匠”的第一步。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开始,上海市总工会实施上海工匠培养选树千人计划,至今已在全市选树上海工匠683人。全市各区、产业工会诞生2000余位各类工匠。

如何成为“大国工匠”?大会期间,劳动报记者从与工匠代表、专家学者、工会领导们的沟通中,汇总了成为“大国工匠”的品质与要素。

上海工匠们在上海展区内交流。朱擎 摄

大国工匠“贵在坚持”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都是从困难中走过来的。那时候,社会上有许多诱惑,也有外企想来挖我。我搞这个对接机构已经四五年了,我想再坚持一二年就可以搞出来,想不到这个‘再坚持一下’,就是十几年时间。”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王曙群最庆幸的就是,因为选择了坚持,所以缔造了“太空之吻”,最终收获一份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独属于中国工人的荣耀。

与王曙群类似,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业部150工位工段长周琦炜也在职业生涯的转角处选择了坚持,师傅的话让他“等一等”,最终迎来在大飞机事业中一展拳脚的机会。“厂里很多老师傅等了一辈子,而我等到了这个好机会。”

同样,上海工匠、宝武特种冶金有限公司的锻造特级技师杨磊也坦言,是坚持让他与自由锻造“厮守”了36年,从而有幸成为工匠、劳模,也有幸参与到C919项目,为我国航空产业国产化提供了原料基石,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坚持”“执着”,在记者采访的10余名工匠人才中,有9位工匠脱口而出,认为坚持是成为大国工匠最为重要的品质。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工匠、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主任杨戌雷认为,执着与坚守不仅为工匠迎来机遇,也实现了技术的突破。“只要能解决问题,我都会一直尝试。”

创新是新时代主题

“我认为是创新,一定是创新。”在大国工匠、中国宝武集团宝钢股份技能专家、技能大师王军的理念中,新时代的主题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的竞争力,我们面临的‘卡脖子’等难题,归根到底就是我们的创新能力能否实现技术的自主自强。”大会期间,他的热轧1880mm产线层流区域低温卷取带钢表面净化探索及其应用这一创新成果荣获第七届全国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他自豪地表示,这一成果填补了26项国内空白,为我国的建设提供了高品质的基础材料。

同样在大会上摘取二等奖,上海电气集团上海汽轮机厂总锻冶师刘霞展示了上海电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汽轮机低压焊接转子工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创新也是她选中的关键词,“通过持续创新实现科技高度自立自强,助力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持续发展。”

上海工匠、上海建工四建集团副总工程师谷志旺则认为,创新不仅是工匠的必备品质,也是对工匠的要求。他因为在工作上的创新引起关注,荣获“上海工匠”,获得荣誉称号后,他深感使命在肩。“我希望更多地做一些创新,对得起这个称号。”

“事实证明,科技创新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我们产业工人只要精益求精、潜心钻研,也能助力研发高精尖零部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王曙群表示,创新发展不能“单兵作战”,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工匠人才的协同合作。

在此次大会期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震发布了最新研究进展——初步构建了新时代大国工匠的能力模型,包含6大能力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60项行为等级描述。“如果为新时代大国工匠画像,他们应该是传承者、激发者、奉献者、代表者,更应该是攻坚者、创新者、引领者、成长者,在突破瓶颈难题、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本领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国重器的幕后英雄

“大国重器”是工匠们在这次大会上说的最热的一个词。

在以“上海工匠,创新卓越”为主题的上海展区,就有一个版块着重介绍了来自上海的“大国重器攻坚者”们。从“上海师傅”到“上海工匠”“大国工匠”,他们用智慧和双手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是大国重器诞生的幕后英雄。

“长三角大工匠”、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的焊接专家李勇参与了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的建造,上海市总工会把这艘邮轮的模型搬到展会现场。据了解,大型邮轮是造船工业三颗“皇冠上的明珠”之一,李勇认为,是“执着”让自己最终坚持下来,目前,邮轮7月24日刚刚完成首次海上试航,正式命名交付指日可待。

大国工匠、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张冬伟作为焊工参与了LNG船的建造。LNG船同样是造船工业的三颗明珠之一,用于运输零下163度的液化天然气,其液货舱围护系统用0.7mm的殷瓦钢拼接而成,焊接要求极高。他始终记得师傅的教诲,“当技术工人,来不得半点浮躁,要沉下心来,钻研技术。”如今,他们研发的自动焊设备实现了95%的国产率,但他依然没有停下,“自动焊让我看到了差距。所以,我把这次在自动焊上的突破,看作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节点。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会继续扎根一线,学无止境。”

大会期间,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青年教师郭秋萍博士的论文《从上海师傅到大国工匠》获得了主题征文一等奖。她用“大”“国”“工”“匠”四个字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新解,“‘大’为‘大师风范’。他们代表着行业顶尖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国’为‘国家名片’。他们肩负‘大国重器’的职责使命,用技术让中国在某个领域从一片空白到世界领先,为国争光。‘工’为‘工人力量’。他们勇挑重担,敢啃最硬的骨头,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匠’为‘匠心楷模’。他们以言传身教延续匠心传承,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更多青年一代走上技能报国之路。”

上海工会厚植成长沃土

好工匠的诞生,离不开培养工匠的土壤。近年来,上海各级工会通过持续不断搭平台、建舞台,厚植大国工匠成长沃土,着力将上海打造为大国工匠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铸就“工匠之城”的荣光。

近年来,上海市总工会在探索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上举措频出,已构建形成了“工匠人才培养选树体系”“一线职工创新服务体系”,并打造“上海工匠十大系列品牌”。其中,“上海工匠十大系列品牌”包括工匠选树、上海工匠馆、劳模工匠志愿服务队、工匠研修班、工匠学院、工匠大讲堂、工匠纪录片、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工匠人才库、工匠创客厅,涵盖技能提升、宣传教育等方面。

据悉,上海市总工会将持续推动培养技能人才,多措并举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和大国工匠选树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将更多有志青年培养成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劳动报特派记者 张锐杰)

工匠大会专题图

专题: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

责任编辑:李方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