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黎锦双面绣传承人王瑞妹:愿将绝艺传后人
海南日报记者 曾毓慧 袁琛 通讯员 林琳
身材略显清瘦,梳着高高的发髻,整个人精气神十足,尤其是每每潜心织绣黎锦时,她那般娴熟得让人眼花缭乱的手法,简直可以用“叹为观止”来形容。这是58岁的省级非遗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传承人王瑞妹给人的第一印象。
“这是老祖宗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一门技艺,也是海南黎族的文化瑰宝,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好好地传承与弘扬。”多年来,王瑞妹勤绣不歇,绣出了一幅又一幅让人叹为观止的黎锦“双面绣”作品。
无论是最初的黎族织娘,还是成长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抑或是2019年获评为“南海工匠”,在诸多殊荣面前,王瑞妹始终不改那一颗工匠初心,默默地传承海南黎锦文化。
赴京参展 展示黎锦非遗文化
9月8日,“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纺织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开幕,活动主办方除甄选150件黎族纺织品参展外,还邀请海南省4名优秀的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海南黎锦纺、染、织、绣四大工艺,来自白沙黎族自治县的王瑞妹负责现场展示“绣”这一工艺流程。
“前来观展的不少嘉宾都停下脚步,认真观摩我们的现场展示,还纷纷点赞海南黎锦的精湛工艺以及精美款式。”9月15日,回到白沙的王瑞妹坦言,虽说已不是第一次进京推广黎锦文化,但在她看来,此次参展无论是展厅布景,还是参展作品的工艺及款式都堪称精品,这也是自己与黎锦技艺同行交流的一次宝贵机会。
王瑞妹说,黎锦四大工艺之一的“绣”,就是在织物上用针线按构图的思路进行穿刺、绣出各种特色图案,主要针法有平绣、贴布绣、挑绣、推绣、抽纱锈、珠绣、饰片锈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黎锦“双面绣”,即在织布上绣出正反面轮廓与花纹完全相同的图案,这也是白沙黎族润方言妇女的专长,是王瑞妹最为拿手的技艺。
王瑞妹的双面绣作品。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事先不能在织布上画出轮廓,都是脑海里构思好图案,再数着线条正反面翻转绣针。”她一边说着,一边展示着前不久独立创作完成的两件黎锦双面绣作品。经测量,每一单件作品宽约有1米,长约有1.5米,正反面均以寓意吉祥的龙、凤以及黎族“大力神”为主体图案,再以针引线穿插绣出鹿纹、吉祥鸟等点缀物以及饰边,构图巧妙,且绣工十分精美。
白沙文化馆馆长符少玲介绍,双面绣的图案既反映了黎族的精神信仰,也体现了王瑞妹等黎族织娘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为了更好地弘扬海南黎锦非遗文化,王瑞妹自2010年被评为海南省级非遗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传承人以来,勤勉辗转于省内外多个市县参展、授课。早在2010年,她就曾受邀参加上海世博会海南活动周的活动;此外,2019年7月,她还赴京参加世园会“海南日”活动。
传承技艺 走进校园深入乡村
“织布的时候,要先席地而坐,然后将织机的腰带系紧腰部,接下来,双脚踩住经线的木棍,再引纬线竹针在经线中这样来回穿梭……”9月15日下午,在白沙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馆里,来自白沙第一小学四年级的张婕、符艳齐等七八名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来到这里学习黎锦技艺,王瑞妹耐心地一一讲解,还示范黎锦制作的关键动作与步骤。
自2013年被白沙有关部门聘为黎锦授课教师以来,在过去7年的时间里,王瑞妹已为白沙各中小学校的学生们讲授了近千堂黎锦课程。“我文化水平不高,也不会用电脑做教案,但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学习黎锦技艺,这是我的强项。”王瑞妹介绍,自去年以来,每逢周一、二、五的下午4点至6点,她就被安排在该传习馆为白沙一小的孩子授课,有时还要赶赴其他乡镇学校给课后的孩子们传授黎锦技艺。
王瑞妹手把手地为孩子们传授技艺。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王瑞妹自小就耳濡目染于黎锦文化,也深刻意识到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黎锦技艺的重要性。作为白沙牙叉镇一名土生土长的黎族织娘,她的母亲符明兰是本地民间颇有名气的黎锦匠人,早些年,方圆数公里的婚嫁服饰大多由符明兰织绣而成。自青少年时期起,王瑞妹就开始跟着母亲等老一辈黎锦能手学习纺染织绣技艺,待学有所成时,尤其是最近这10年来,在她的悉心传帮带下,当地黎族妇女董金女、马玉梅等人也被评为县级非遗传承人。
由她牵头成立的白沙润黎锦纺染织绣手工技艺传承所,除了积极帮扶白沙黎族织娘创业增收外,还经常走进乡村,免费为黎族妇女传授技艺,多年来广受好评。
工匠担当 勇挑重担复制龙被
在白沙电商产业园的一个黎锦藏馆里,有一套由三幅彩锦连缀而成(三联)的黎族龙被。但见这套龙被的底色为墨蓝色,而绣于龙被上的龙、凤、麒麟、吉祥鸟、鲤鱼以及仙草等寓意吉祥的图案,栩栩如生。
“由白沙民宗局、文化馆等多个部门牵头,王瑞妹带着另外4名白沙县级非遗传承人组成制作团队,历时10个月合力绣成,实属不易。”符少玲介绍,龙被作为黎锦中的精品,其制作技艺已失传多年,再加上现今存世的藏品已寥寥无几,想要制作黎族龙被也就显得难上加难。
艺无止境,作为一名双面绣工匠,拥有精湛技艺的王瑞妹勇于接受这一“挑战”。
然而,尽管事先做足了心理准备,但随之而至的难度比事先设想的还要大得多。“眼睛不太好使,都要戴着老花镜贴近图案来找寻绣线的走向,脑海里设想了无数遍不同的制作流程,有时刚绣好又拆线,再绣,如此反反复复。”为此,王瑞妹制作团队反复琢磨白沙藏馆里的四五件龙被,并远赴江苏观摩学习江南织造、苏州刺绣的技艺。王瑞妹说,龙凤是黎族龙被的主体图案,但在龙鳞、凤爪等挑线工序上,都要里里外外绣足好几层,才能凸显出纹路深浅与色彩层次。
在历时10个月的制作过程中,王瑞妹的团队不断琢磨,不停织绣,龙被复制新品最终获得专家评审小组一致通过。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韦慎对王瑞妹制作团队也予以较高的评价:“与传统的黎族龙被相比,白沙这一龙被复制新品在原材料、染色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但在织绣技艺方面并不逊色,尤其是龙的眼睛、龙须、龙鳞显得十分传神,白沙在还原黎族龙被制作技艺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瑞妹。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岁月流逝,关于王瑞妹的黎锦故事还在继续,本着一颗匠心,在针线机杼中,她一如既往地忙碌着,最终在织绣出那般精美而又独特的黎锦双面绣的同时,也正在织绣着绚丽多彩的人生。
(原载于2020年9月21日《海南日报》)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