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达谞:(引题)
一学一传织华年(主题)
海南日报记者 谢凯 李天平 通讯员 苏燕
在五指山市通什镇,有一位大家熟知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他就是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黎锦专业教师陈达谞。平日里,陈达谞除了给学生们上黎锦课,还会去通什镇什分村的黎锦技艺传习所,向村民们传授黎锦技艺。
走进这个传习所,一件件古朴精美的黎锦藏品让人惊叹不已,其中,难得一见的龙被可称得上是“镇所之宝”。“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想一睹黎锦风采,我们在这里展示黎锦的制作过程,希望可以让更多人认识黎锦、了解黎锦。”陈达谞对海南日报记者说。
15岁跟老人学织锦
“外婆让我给她织筒裙”
在海南省黎族聚居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向来“传女不传男”,但陈达谞不仅学会了织锦,还专注于黎锦研究。
陈达谞学织锦,源于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小时候,经常看到村里的老人织锦,发现黎锦的颜色亮丽、图案精美,被吸引住了。”陈达谞介绍,织黎锦是一门古老的技艺,但现在愿意静下心来学织锦的年轻人不多。15岁那年,他因为喜欢开始学织锦,每天放学后放下书包就去看村里的老人织锦,时不时动手操作一下,在老人们“多对一”的教授下慢慢掌握了其中的技巧。
“记得我刚开始学的是反面织,老人们教我织了半个花纹,我很快就学会了,因为学有所获,动力越来越足。”陈达谞说,带着热爱去学,学会织锦并不太难,让他一度感到压力的是当时周遭的环境和氛围。
“按黎族传统习俗,男性一般负责打猎、捕鱼、农耕,织锦是妇女们的‘专属’技艺,在一些人看来,男孩子织锦有些另类。”陈达谞笑着回忆,刚学织锦那几年,他很怕别人看到他织锦会说闲话,经常关门关窗在家里独自练习,也不出门和小伙伴玩。
幸运的是,家人很支持他织锦,让他一路走来并不孤单。“特别是外婆,她非常支持我,出钱给我买线,还鼓励我以后给她织筒裙,等她百岁的时候穿。”陈达谞深有感触地说,外婆的言传身教,让他更加明白了黎锦在黎族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陈达谞跟着老人们学会更多织法后,开始帮表姐、堂姐织结婚用的筒裙,到五指山市上大学时,还把腰织机带到了学校,课余时间忙着织锦。“其他同学在玩,我却在宿舍里研究织锦,显得更加另类了。”陈达谞笑着说。
成为黎锦专业教师
传授技艺传播黎族文化
大学毕业后,陈达谞进入海南省民族学会工作,并在那里度过了3年时光。听闻陈达谞织锦技艺娴熟并且热爱黎锦,当时的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负责人找到陈达谞,邀他来学校工作。“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当老师教学生织锦,可以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传下去,正合我意。”从此,陈达谞成了一名黎锦专业教师,直到现在。
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的教室,陈达谞(右一)在指导学生织锦。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有黎锦专业,设置了意匠纸、图案基础、色彩基础等基础课程,以及单面织、水平机织等技术课程。在日常教学中,陈达谞不仅传授织锦技艺,还有意识地传播黎族文化,让学生的专业功底更扎实。他认为,了解织锦这项技艺背后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黎锦、爱上黎锦。
“海南黎族有五大方言区,各方言区内的织锦技艺不尽相同,生活环境是黎锦产生的基础,学生探寻了解黎族聚居区的文化,制作黎锦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陈达谞说,上课时他会向学生们介绍黎族各方言区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力争让学生们既学会织锦,又懂得黎锦的文化内涵。
陈达谞的学生张俊扬告诉记者,陈达谞在课堂上教授织法的时候,会融入很多文化元素,比如他会介绍黎族图腾对应的是生活中的哪些东西、黎族人的哪些生活场景可以织在黎锦上、如何根据黎锦作品的主题选择图腾等,“陈老师讲得很具体,非常吸引我”。正因如此,张俊扬毕业后,选择留在五指山跟着陈达谞发展黎锦事业,成为陈达谞团队中的一员。
陈达谞展示他和学生织的黎锦。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陈达谞收获了许多荣誉。2020年,他入选南海系列育才计划(“南海工匠”),被认定为五指山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采访中,他表示,现在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只能通过努力工作,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为传承黎锦技艺和黎锦文化尽一份力。
制作黎锦精品
花一年多时间织出龙被
什分村的黎锦技艺传习所有许多黎锦作品和黎锦文创产品,陈达谞和学生们制作的龙被被挂在一面白墙上,特别惹眼。
这件长2.6米、宽1.03米的《四方祥瑞》龙被做工精细,上面的图腾、动物栩栩如生,堪称现代黎锦精品。记者观察发现,惟妙惟肖的图案是龙被的精华所在,图案中的龙、鱼、鸟等眼睛炯炯有神,身形自然优美。“我们制作龙被花了一年多时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这上面的图案是我和学生们结合客户的想法和需求设计的。”陈达谞介绍,目前这件龙被已被预订。
陈达谞在工作。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龙被是一种由单幅或多幅带有织绣图案的黎锦连缀而成的幕帐,集黎族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于一身,最能体现织锦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堪称黎锦界的“天花板”,但龙被的制作技艺在20世纪80年代几近失传,加上原材料比较贵,现在海南能熟练制作龙被的人并不多。
陈达谞刚开始制作龙被时也碰了不少壁。“可以查到的资料很少,懂这个的传承人也少,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自己不断去看,不断模仿尝试。”学习制作龙被期间,他经常去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观察馆藏龙被,请教已经制作出龙被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并和同事黄云及学生一遍又一遍在织机上尝试,底布换了一块又一块,才慢慢摸索出制作龙被的方法。
陈达谞介绍,制作龙被难在技艺,也难在原材料天然蚕丝的获取。为了获取天然蚕丝,他与五指山市的一些村民合作,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进货渠道。
“未来,希望能有一套制度支持黎锦精品的制作生产。”陈达谞说,期待相关部门从设计、原料获取、生产等方面着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龙被制作技艺传承,推动黎锦精品产业化生产,进一步丰富海南黎锦产品的层次。
(原载于2022年10月31日《海南日报》)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