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蓄力提升网络思政的育人价值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
信息技术变迁引起的社会环境之变、个体需要之变,是网络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新课题。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如何基于思政教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网络思政教育价值的再提升,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是主动实践应变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将内容建构由求量转向求质,社会传播由“圈层化”转向“同心圆”,价值生成由外化转向内化,以思政教育之“智”提升网络思政教育之“治”。
建构网络思政内容,提升流量价值。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是网络思政教育的坚守与初心,其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内容的创制与建构。网络思政不是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简单拼接,不是线下思政教育内容的直接搬运,而是不同范式下育人潜能与育人合力的凝聚。网络思政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点,从空间广度上延展内容的覆盖面,从理论深度上增大内容的承载力。围绕学生信息接收的特点、喜好,进行有高度、有热度、有温度的内容挖掘、加工、提炼与创制,回应现实的集中关切,以高质量的优化供给代替高数量的内容输出。如此才能在网络信息生态中增强竞争力,滋养学生的心灵空间。
优化网络思政传播,增强平台价值。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才能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网上同心圆建设重点,是各场域、各平台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共治。网络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更多网络主体、群体赋能,但也将广阔的交流空间切割为单独圈层、区隔场域。各类网络圈层和场域内部联系紧密、外部壁垒高筑,将学生的成长环境挤压在信息茧房之中。学生易受困于价值偏执化、思想封闭化以及视域狭窄化的怪圈。“小圈子”无法契合新时代“大思政”,无法解决新任务“大挑战”。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思政理念和优势,在组织、服务、心理、文化、课程等各平台间加强思政数据要素的挖掘、分类、归纳、整合与共享,在主流舆论场与大众舆论场、现实场域与虚拟场域、学术场域与生活场域等各类圈层和场域间,推进互通、转换与对话,打破圈层隔阂。通过发挥平台优势、整合平台资源、监测平台运转,增强育人主体协同,保持网络思政教育的活力与张力。
提升网络思政成效,回归用户价值。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个体素养。对于网络思政教育而言,如何利用网络的外部性激发学生的内生性,是网络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当下,学生生活在自主选择、接收网络信息的宽松外部环境中,容易丧失思考的过程,消耗了网络信息的存量,却没有获得自我成长的增量。基于此现状,完善网络思政格局,延长网络思政链条,建立网络思政循环,形成“内容生产—社会传播—成效评价”的完整网络思政机制,便成为一个重要命题。从学生真实反馈中挖掘观点争鸣与话题讨论的矛盾点,从评价结果中对思政内容的选择和偏好探索学生分众化、聚类化传播实践的可能性,从网络思政的现状与问题中挖掘学生的需求点与网络思政新的着力点,用“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用“新供给”优化“新成效”,才能更好发挥网络思政的育人成效。
(刘璇,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主任)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