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团结奋斗开新局 喜迎工会十八大|中国工会历次代表大会回顾(二)从工会七大到工会十二大

来源:中工网
2023-09-02 07:34

团结奋斗开新局 喜迎工会十八大】

原标题:中国工会历次代表大会回顾(二)从工会七大到工会十二大

从1953年5月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到1993年中国工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间跨度40年。

在这40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嬗变,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

伴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脚步,中国工人阶级不断成长壮大,为新中国的建设、改革、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中国工会组织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对新中国的工会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不断探索。

1953年5月,工会七大召开

召开时间:1953年5月2日至11日

召开地点:北京

会议全称: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代表:830人

代表工会会员数:1020万

选举产生的领导机关:第七届执行委员会,执委99人,候补执委42人。

七届一次执委会上选出的领导人:全国总工会主席赖若愚,副主席刘宁一、刘长胜、朱学范。刘少奇继续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

重要成果:制定了新中国建设时期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召开工会七大的历史背景:1953年我党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我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了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动员全国职工迎接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全总决定召开一次新的全国性的工会代表大会。工会七大,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会召开的首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工会七大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向大会致词。刘少奇在致词中指出:“我们祖国现正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向我们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这就是实现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这个历史任务的完成,“特别有赖于中国工人阶级作更有组织和更高觉悟的斗争的”。刘少奇指出,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要尽最大努力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完成与超额完成国家经济计划而奋斗!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严格节约和降低产品成本而奋斗!必须加强对工人群众的共产主义教育,提高工人群众的觉悟程度,使他们认识到全体人民的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同时必须经常地、密切地关心工人群众的生活状况,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按照必要与可能逐步改善工人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和工人的工作条件。致词中对工会工作的要求是: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工会真正成为“新生活的建设者”“新的千百万人的教育者”。刘少奇代表党中央的致词,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任务。

工会七大通过了赖若愚所作《为完成国家工业建设的任务而奋斗》的工作报告、许之桢所作关于修改中国工会章程的报告等四项决议。

工会七大的工作报告,明确了新中国经济建设时期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历史任务,提出工会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联系并教育工人群众,不断提高工人群众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巩固工农联盟,团结各阶层人民,积极地完成国家建设计划,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善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为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斗争。为贯彻这一方针,报告明确了工会工作的重点、途径和方法。

工会七大将六次劳大通过的《中华全国总工会章程》,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章程》,并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和工会工作新任务,在工会性质、任务与作用,入会条件和会员权利义务,工会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工会基层组织和手工业工人中的工会组织等问题上,做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

工会七大的重要功绩是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及时为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明确了新的方针和任务,对于指导工会发动工人阶级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前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会工作和工会理论,产生了重大和长期的影响。

1957年12月,工会八大召开

召开时间:1957年12月2日至12日

召开地点:北京

出席大会代表:正式代表989人,候补代表100人。

代表工会会员数:1630多万

选举产生的领导机关:第八届执行委员会,委员137人,候补执委69人;第八届执委会主席团31人,书记处书记10人。

八届一次执委会上选出的领导人:全国总工会主席赖若愚,副主席刘长胜、朱学范、许之桢、陈少敏(女)。

重要成果:确立了按照产业和地区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工会的领导体制。

召开工会八大的历史背景:1956年,原定三个五年计划实现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经过4年的努力就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1956年底,在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五”计划各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转化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党的八大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为工会运动指明了方向。不过,在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开始出现,重新断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这对工会运动产生了消极影响。

1957年12月2日,工会八大举行开幕式,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以及各民主党派、政府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代表出席了开幕式。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向大会致祝词,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作关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和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方针的报告。

工会八大的主题是:把全体工人阶级动员起来,为完成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继续努力奋斗。会议通过了全总主席赖若愚作的《团结全国人民,勤劳节俭,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的工作报告、全总副主席许之桢作的修改中国工会章程的报告等7项决议,并发表了告全国职工书。

工会八大的工作报告明确了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那就是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实行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把新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会议强调扩大企业民主,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并明确提出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群众参加企业管理、监督企业行政、加强职工自我教育的组织。同时对工会的组织原则作了重要修改,为了对接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将工会七大章程规定的“我国工会是按照产业原则组织起来的”,修改为“我国工会是按照产业和地区相结合的原则,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省辖市、县(镇)工会联合会是当地工会组织和各产业组织的地方联合领导机关;中华全国总工会是各地区工会组织和各产业工会组织的全国领导机关”。按照产业和地区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工会的领导体制,体现了我国政治体制和工人运动的特点,有利于工会在地方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履行社会职责。

工会八大以后,工会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特别是“文革”时期,工会组织被彻底“砸烂”。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会运动才开始恢复。

1978年10月,工会九大召开

召开时间:1978年10月11日至21日

召开地点:北京

出席大会代表:1967人

代表工会会员数:5000多万

选举产生的领导机关:第九届执行委员会,其中常务委员会成员29人;执委会常委会书记处书记8人,候补书记4人。

九届一次执委会上选出的领导人: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副主席朱学范、马纯古、康永和、黄民伟、陈宇、宋侃夫、王崇伦、韩荣华、刘玉娥(女)、章瑞英(女)。

重要成果:邓小平在工会九大致词,全面、深刻地阐明了工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是指导新时期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召开工会九大的历史背景:工会九大是“文革”后召开的首次工会代表大会。十年“文革”中,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受到空前严重的破坏,遭受了巨大损失,工运方针和工会业绩被全盘否定,工会各级组织被“砸烂”,工会系统陷于瘫痪状态,工会的性质和职能被篡改。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工会组织初步恢复了正常工作,我国工人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7年8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大,提出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领导,把这些组织整顿好、建设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召开了工会九大,全面恢复了全国总工会的工作。

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工会九大开幕式。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会致词。倪志福代表全总八届执委会作了题为《中国工人阶级新的伟大历史使命》的工作报告,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作经济形势报告,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作科学技术工作的书面报告。康永和作关于修改中国工会章程的报告。

在工会九大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的致词具有重大意义。邓小平在致词中明确为新时期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提出了迎接全面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任务。致词第一次公开提出进行全面改革的任务,并指明了工人阶级在改革中应起的作用和工会要做好的主要工作。邓小平在致词中特别强调了工会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工会干部做好工会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致词对工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就是工会要教育全体会员认识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意义,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管理、技术、文化水平,用最大努力掌握现代化的技术知识,为实现“四化”作出优异的贡献。第二,工会要教育会员维护生产指挥系统的高度权威,同时积极参加企业管理,使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强调企业的重大问题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第三,工会要努力保障工人的福利,同时在工人中间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助活动。第四,工会要加强自身建设,致词中提出的“密切联系群众”“替工人说话办事”“让工人信得过”,是工会重要的基本职责,也是工会存在的基础。

邓小平在工会九大的致词,全面、深刻地阐明了工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是指导新时期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工会九大通过了倪志福的工作报告、《关于修改中国工会章程的报告》和新的《中国工会章程》。

工会九大是动员和团结全国工人阶级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进行新长征的动员、誓师大会,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新起点。紧接其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开辟了宽广的大道。工会领域全面开展了拨乱反正,推动了工会各方面工作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1983年10月,工会十大召开

召开时间:1983年10月18日至29日

召开地点:北京

出席大会代表:1998人

代表工会会员数:7331万

选举产生的领导机关:第十届执行委员会,委员241人,候补委员83人;执委会书记处第一书记倪志福,书记处书记尉健行、罗干等10人。经费审查委员会成员42人。

十届一次执委会上选出的领导人: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副主席顾大椿、尉健行、罗干、王崇伦、章瑞英(女)、王家宠、蒋毅。

重要成果:工会的维护职能和群众组织的特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工会的工作方针中。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工会指导思想根本转变的体现,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会理论的最重大的突破。

召开工会十大的历史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开始探索,中国社会已进入改革开放的前夜。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从路线、方针、任务等方面为召开工会十大奠定了基础。同时,工会在坚决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利益问题上遇到种种阻力。如何充分发挥工会作为职工群众组织的代表和维护作用,是当时工会组织面临的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

1983年10月18日,中国工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开幕式,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乌兰夫出席了开幕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李先念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会致词。李先念在致词中指出,中国工人运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时期工人运动的根本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适应这个根本任务的要求,必须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扬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工会应当把解决好这个问题作为首要职责。致词强调,工会应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职工锻炼成为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坚强队伍;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职工群众自身利益的保护者,因此,工会既要努力为提高职工的素质服务,又要切实代表和坚决维护职工的利益;致词还对工会自身建设提出了要求,要将工会建成名副其实的“职工之家”。

倪志福代表全总九届执委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扬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的工作报告。报告提出的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方针是:以“四化”建设为中心,为职工说话、办事,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职工队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报告就工会自身建设提出了以改革的精神,从思想上、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上、组织上认真坚强自身建设。并提出加强工会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工会工作者的素质,是一项战略任务,是工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大会审议通过了倪志福代表九届执委会所作工作报告、新的《中国工会章程》以及九届执委会关于财务工作的报告。

工会十大最重大的历史成就,是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方针,特别是在方针中提出了为职工说话、办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使工会强调维护职能和群众组织的特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工会的工作方针中。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工会指导思想根本转变的体现,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会理论的最重大的突破。工会十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1988年10月,工会十一大召开

召开时间:1988年10月22日至28日

召开地点:北京

出席大会代表:1515人

代表工会会员数:9600多万

选举产生的领导机关:由229人组成的第十一届执行委员会;执委会书记处第一书记朱厚泽,书记处书记王厚德、陈秉权等9人。经费审查委员会成员35人。

十一届一次执委会上选出的领导人: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副主席朱厚泽、王厚德、陈秉权、章瑞英(女)、郑万通、李容光、李沛瑶。

重要成果:提出了工会组织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的四项基本职能,并把维护职能作为四项职能之首,这是重要的突破和进步,对今后的工会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召开工会十一大的历史背景: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指导当代中国工运的唯一正确路线。工人阶级是改革和建设的主力军,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要取得全国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要依靠全国职工的参与和奋斗。全面改革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把我国工会推上了历史性变革的关头,然而,工会的现状尚未完全适应这种转变。过去一些熟悉的东西,不少已经失去实效;一些旧框框、旧观念越来越和改革的现实发生冲突;面对经济关系、劳动关系领域的新变化,工人阶级构成发生的新改变,职工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亟待解放思想,在探索中进行变革和创新。在此背景下召开中国工会十一大,改革就必然成为大会的主题。

1988年10月22日,中国工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开幕式。在大会开幕前,邓小平、李先念、彭真与出席开幕式的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亲切会见了全体代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重视,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在改革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寄予厚望。

在开幕式上,赵紫阳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致祝词。祝词阐明了工会改革的原则和任务,强调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作为我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一项基本指导原则,使工会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祝词希望我国工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会自身改革,更好地代表和团结广大职工,为全面深化改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倪志福代表全总十届执委会向大会作题为《推进工会改革,团结亿万职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工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方针和任务,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改革全局,把发展生产力和维护职工利益结合起来,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实现工会的群众化、民主化,团结广大职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报告》还确定了工会改革的目标、原则、方向和实施步骤。

大会经过认真审议,通过了倪志福的工作报告、《中国工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第十届执委会财务工作报告和第十届经费审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并作出相应的决议。

工会十一大的主题是改革,最大亮点也是改革。这次大会提出了工会组织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的四项基本职能,并把维护职能作为四项职能之首,这是重要的突破和进步,也对后来的工会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3年10月,工会十二大召开

召开时间:1993年10月24日至30日

召开地点:北京

出席大会代表:1600人,特邀代表296人;港澳地区工会界代表21人。

代表工会会员数:1.0176亿

选举产生的领导机关:第十二届执行委员会,执委241人;执委会书记处第一书记张丁华,书记处书记杨兴富、李奇生等10人。十二届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张富有。

十二届一次执委会上选出的领导人: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副主席张丁华、杨兴富、李奇生、刘珩、江家福(壮族)、张国祥、方嘉德、薛昭鋆(女)、滕一龙。

重要成果:工会十二大提出的工会工作方针,创造性地解决了维护全国人民的总体利益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履行工会维护职能与履行建设、参与、教育等社会职能的关系问题,是对工会维护职能及与其他职能关系的全新阐释。

召开工会十二大的历史背景: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其根本点就是从理论上破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区分社会基本制度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思想根基。南方谈话对中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其最大亮点之一,就是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四大后,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并相应地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使国家的经济体制逐步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在市场取向改革的新形势下,召开新一届中国工会全国代表大会、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工运新方针,已经成为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1993年10月24日,中国工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开幕式,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等出席开幕式。江泽民作重要讲话,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发表了《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的致词,朱镕基作经济形势报告。

江泽民在会前接见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和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向大会所作祝词,深刻阐明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中,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奋斗方向,以及工会改革和建设的目标。其要点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实现党的十四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和任务,就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要求工会要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新路径,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张丁华在工会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工会工作的方针任务,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充分发挥民主渠道和社会调节作用,团结和动员全国职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方针体现了工会工作的新思路,它创造性地解决了维护全国人民的总体利益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履行工会维护职能与履行建设、参与、教育等社会职能的关系问题,是继工会十一大提出工会的四项职能后,对工会维护职能及与其他职能关系的全新阐释。

大会通过了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工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关于财务工作报告和经审工作报告的决议。

工会十二大的胜利召开,为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会工作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主要参考资料:

王永玺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年出版《从一次劳大到工会十五大》

(原载于《工会信息》第16期  作者:龚辉)

责任编辑:郭丽娟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