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黄文全:任何颁奖现场都比不过施工现场

来源:中工网
2023-10-08 11:01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当前无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建设制造强国,还是破解用工结构性难题、满足行业发展需要,都需要更多本领高强的技术工人贡献智慧和力量。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年轻人并不愿意当工人,觉得工人苦、累,收入提高慢。我希望今后能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以技提薪”“以薪养技”,激励技术工人“凭本事吃饭”,打破技术工人成长的“天花板”,让他们感受到公平待遇和进阶空间,从而安心、耐心地去专研技术。

——黄文全

三峡通,则长江畅。作为三峡通航运行保障的一员,黄文全一头扎进船闸检修行业,担当起守护“大国重器”的使命。

1985年,18岁的黄文全通过招工,进入当时的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船闸管理局机电维修车间钳工班。船闸的检修工作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38年。“我的父亲是个老钳工,我好像天生就对这冷冰冰的机械有一种亲近感。”黄文全说。常人眼里单调枯燥的机修工作,言语不多的黄文全却嗜之越笃,技巧越工。船闸检修技艺要求高,学钳工的黄文全爱钻研、肯吃苦,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起重、液压、汽车修理等多项修理活儿。他长年奋战在举世瞩目的葛洲坝船闸、三峡船闸、三峡升船机机械设备维修、应急故障抢修、计划性大修施工一线,一步步成长为船闸快速检修技术专家,并将机械设计、设备维修及更新改造、科技攻关融于日常工作中。

1

黄文全,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通航工程技术中心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

2009年,黄文全参与了“大型人字门同步升降系统开发与研究”科研项目,他与技术人员日夜钻研,大胆创新,以最短时间完成“测试工装和顶升装置”的设计方案,项目研究成果最终获得2011年度“中国优秀专利奖”。该成果将原来需要40多人、10个多小时手工操作的工作,完全交由计算机控制的电气、液压控制系统,只需6个人操纵、监测,时间也只需要一小时左右。该专利不仅在三峡和葛洲坝船闸历次人字门顶落门检修中建功,并在多个外地船闸检修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创造产值800多万元,这项技术研究成果在内河航运得到了推广和运用。

2

工作中的黄文全。

进无止境。为了不断提高人字门升降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019年至2021年,黄文全和同事们又研发了一套“人字门机械保顶同步跟随系统”,该项目电控设备的PLC和伺服系统全部采用国产设备,较好地解决了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填补了国内船闸行业检修工程的空白,并在2021年3月葛洲坝二号船闸计划性停航检修中成功运用。现在的船闸检修人字门顶落门已经完成可以交由该系统与“大型人字门同步顶升系统”联合工作,只需2人操作,极大地提高了船闸人字门检修的安全性、可靠性。从40多人到2人,从10余小时到1小时,这其中凝结的是以黄文全为代表的技术工人十多年检修经验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3

工作中的黄文全。

三十多年的船闸检修经验,熟悉船闸检修全流程的黄文全,深知每个岗位的不易和不可或缺,在攻坚克难、保通保畅的同时,他还承担着传帮带、育新人的重任。在今年4月,黄文全带着一批青年人员前往贵州乌江沙沱通航管理处,开展沙沱升船机检修。首次参与对外检修工作,黄文全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督促青年人员将所学融入检修现场,以此培养新一代检修技能人才。“今后,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在青年人才的培养上。”黄文全说,这些年来他看到了国家、社会以及三峡通航对技能和技术人才的重视和支持,自己已经是老师傅了,为三峡通航培养新一代检修人才,他责无旁贷。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船闸、升船机停航大修,对每一位年轻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开展几十次日常检修,不如参加一次停航大修”,只有在重大检修工程中,才能更好地磨炼青年人员的检修技艺。“船闸检修将来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会越来越高。”黄文全说,随着交通强国建设,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对船闸检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检修人员要向着更高水平、更难技术的方向努力,不断提高自身检修技艺和水平。

4

工作中的黄文全。

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交通建设工匠、“荆楚工匠”……面对获得的众多荣誉,黄文全说:“任何颁奖现场都比不过施工现场。”在他的心里,只有自己参与修理的一个个船闸检修项目,才是屹立不倒的丰碑。(湖北省总工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于小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