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坚定文化自信,发掘与弘扬新时代丝路文化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10-10 11:22

原标题:坚定文化自信,发掘与弘扬新时代丝路文化

丝绸之路开辟了古代中国探索多元世界文明的通道,是中华文明融入世界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承载的意义已经远超“路”的地理范畴和“丝绸”的物质范畴,并为中西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文学艺术的交流互鉴树立了一个重要的实践典范,展示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展现了世界优秀文明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丝路文化是围绕丝绸之路政治外交、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活动而诞生的系统性文化,这一过程既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有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是基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而不断丰富的综合性文化。丝路精神不仅是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奋斗历史上共有的精神财富。丝路精神的核心在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步伐、坚持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前提,丝路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需要继续积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同时,如何科学高效地实现对丝路文化的发掘与弘扬,也是一个重要的、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传承、弘扬和创新丝路文化、丝路文明、丝路精神,是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纽带和精神动力。基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对传统丝绸之路内涵的扩容,让丝路文化在新时代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意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必须加快构建属于新时代的丝路文化内涵体系,将传承弘扬民族传统丝路文化与世界优秀丝路文化融合起来,促进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对外传播,推动当代中西方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以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加强重视本土丝路文化的发掘保护与传播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产生效应的必要前提,文化自信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具有深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文化自信能够在本民族文化的代际传承与时代创新实践中得到彰显。古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也是由中国领导人提出,中国是“丝路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联结世界丝路文化的桥梁与纽带。推动丝路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中国、立足中华民族、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梳理中国传统丝路文化的结构组成与发展脉络,研究传统丝路文化对当代丝路经济带建设的价值意义,并依据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在理论创造和研究方法上推陈出新,实现对传统丝路文化的改造升级,能够为新时代丝路经济建设赋能。

(一)实施传统丝路文化发掘保护工程

中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等传到西方。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等也由此传向世界。各种生产工艺和思想文化也输往中亚、欧洲地区。西方的香料、各类农作物以及后来的工业发明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开启了中西方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全面繁荣的时代。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主道从中国汉唐时代的长安、洛阳经河西走廊、西亚、巴尔干半岛到达罗马,或经东欧、中欧到达罗马。沿途经过的兰州、银川、西宁、武威、张掖、敦煌、乌鲁木齐、喀什等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宗教文化信仰受域外文化影响明显,与中原文化有着明显区别,具有独特的西域民族文化风采。但目前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一些传统习俗、传统艺术、民间工艺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也正面临着逐渐消亡或传承乏力的问题。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是中国唐代和宋代以后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东海航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的“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海上贸易通道;南海航线是西汉时期始发于广东徐闻港、广西合浦港到东南亚各国后,又延续到西亚直至欧洲的海上贸易通道。海丝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也存在一部分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问题。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能够彰显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经济贸易、政治文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除正在联合申遗的具有突出历史文化价值的海丝文化遗产,目前还有大量具有潜在价值的海丝文化资源有待我们进一步系统挖掘和整理。丝路文化遗产是东西方文明互鉴的见证,是新时代民心相通的桥梁。因此,有必要实施系统性的丝路文化发掘保护工程,整合现有的丝路文化资源,从产业发展、文化教育、公共基础建设等方面实施丝路文化的保护,合理科学地将丝路文化保护有机融入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公共建设体系中,使传统丝路文化重现生机与活力。

(二)推动丝路文化普及性传播

当代丝路文化内涵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并且随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丝路文化内涵,传播丝路文化,对我国文化外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丝路是文化交流之路,在各种物资交易的过程中,包括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文化的传播也随之产生。丝绸之路充满着厚重的历史故事,带着传奇色彩的丝路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因此,在系统性保护丝路文化的基础上,我们不仅要积极发现和保存好宝贵的丝路文化资源,还要积极探索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有效传承下去。传承,必先有传播,而后才能有所继承,所以此项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应该落在“传”字上。

发掘丝路文化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在当下文化传播全媒体化的大趋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相互融合产生高质量正向传播效果的例子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在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严谨性的特点与新媒体渠道多样、受众面广、参与互动性强、传播快的传播特点进行了有效融合,得以实现传播效能的更大化。丝路文化传播的实施,需要在充分发掘和大量保有丝路文化中具有东方特质和精神价值等优质内容素材的基础上,以传统媒体为扎实营垒,新媒体为延伸拓展渠道,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应用,达到扩大覆盖面的传播效能。发掘的丝路文化故事通过融合新媒体传播的多元性特征,能够更大程度激活丝路文化符号的信息,丰富丝路文化符号相关的文化叙事,让大众对丝路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提升不同地区民众对丝路文化的了解,让丝路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

推动新时代丝路文化弘扬发展

(一)整合现有丝路文化资源,构建新时代丝路文化内容体系

传统丝路文化资源体量庞大,包含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两部分。新时代,既要有选择地对传统丝路文化进行传承,做好地方丝路文化的发掘保护工作,也要立足时代发展,根据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形势,将新的有关丝路文化的重要理论融入进去,推动新旧融合,构建更为完善的新时代丝路文化内容体系。要牢牢把握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指示精神,重点学习党对新时代丝路文化建设的理论阐述,以新时代丝路文化内容体系为基础,以多元化信息传播手段为媒介,形成丝路文化高效传播和良性发展的格局。借助文化与科技融合下的整合路径,实现丝路文化的多维度融合。构建新时代丝路文化内容体系,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与丝路文化相融合,更好地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丝路文化创新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了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政治合作、经贸往来,还为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打开了便捷之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的重要邻邦和合作伙伴,研究丝路文化,理解丝路文化,有助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知己知彼、互利共赢。开展多层次文化交流活动,以促进丝路文化交流为主题,推动政府、高校、文化学界等各方面的文化交流活动,围绕深化国家间丝路文化交流的目标,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中国年”等文化交流活动,在政策层面对文化交流活动给予支持,减小文化交流的限制。比如在高校层面,可以多组织国外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学术探讨活动,通过互派留学生、文化访学、聘请客座教授等方式,不断拓宽高校师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丝路文化对高校文化育人的影响。文化学界可拓宽丝路文化研究视野,通过各国学者合作有关丝路文化的研究项目等形式,推动中国优秀丝路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丝路文化的创新融合。出版机构也可积极寻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机构进行合作,推动中外文学艺术作品译介出版。同时,随着国家间文化教育、旅游观光、商贸合作等方面的推进,民众个人在两国文化交流中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新时代为千年丝路的新发展注入了新内涵,随着国家各方面建设进入新时代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变化,丝路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将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在积极推动新时代丝路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体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完善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充分的思想锐度与理论创新能力,力求在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中汲取营养,在交流互鉴中推动新时代丝路文化的完善发展,为丝路文化注入新时代的精神动力,让新时代丝路文化与时俱进,让丝路精神照亮一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

梁颖,作者系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语言学、文学)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