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携手十八载 真情永不改(主题)
——记次仁卓嘎和她的汉族丈夫“洛桑”(副题)
西藏日报记者 丹增平措 通讯员 彭胜菊
说起自己的汉族丈夫“洛桑”,山南市隆子县热荣乡的次仁卓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从认识到现在,他们已经走过了18个春夏秋冬。
“洛桑”是次仁卓嘎丈夫祁永福的藏族名字。“这里藏族的顾客多,几年前给他取了这个名字,久而久之我们也一起改口叫他洛桑了。”次仁卓嘎说。
2005年春天,年仅19岁的次仁卓嘎在隆子县工地干活时,认识了25岁的祁永福。那时的次仁卓嘎年轻漂亮,上过初中,普通话讲得不错,在工地上干活也很踏实。祁永福一眼便认定了这就是他想一起过一辈子的人。用祁永福的话说:“这就是缘分!”
从初遇到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彼此经过了一年多的考验。对于很多人来说,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可能会成为他们的挑战,但祁永福1997年就随父母来到了西藏,吃糌粑、喝酥油茶早已成为他生活的日常,他们也总是能“吃到一起”;在谈到藏汉联姻双方父母的观念时,祁永福的父母更是赞同,为儿子能找到这么好的媳妇而感到开心。次仁卓嘎的母亲更是对女儿说:“藏族汉族都一样,只要你们幸福就好!”双方父母也都“想到了一起”。
2006年夏天,次仁卓嘎和祁永福正式成为夫妻。从此祁永福走进了次仁卓嘎的大家庭,和次仁卓嘎的8个兄弟姐妹一起开启了民族团结家庭的故事。
婚后,敢想、敢干的祁永福吃过了打工的苦,不想让妻子和他一起再到工地上风吹日晒,于是便萌生了开店的想法。他拿出所有的积蓄,在隆子县热荣乡开了一家手工馒头店、一家超市和一家粮油加工店。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祁永福学起了藏语,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基本能听懂藏语,和乡亲们交流起来顺畅多了,店里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了。
就在这个冬天,他们夫妻迎来了第一个孩子益西巴旦。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但祁永福依旧牵挂着远在青海民和县家中的父母。次年春节,祁永福带着妻儿回乡看望家人,从此这便成了祁永福一家的传统——每年春节回家探亲。
图为次仁卓嘎和她的汉族丈夫“洛桑”。 西藏记者 丹增平措 摄
为了把生意做得更好,祁永福夫妇还收废品到泽当卖,生意门道更多了。没过两年,他们又生了一个女儿,忙里忙外的两口子根本照顾不好两个孩子。考虑到次仁卓嘎家孩子众多,次仁卓嘎的母亲已经无暇再接管孩子,祁永福的母亲便主动提出把3岁的孙子接回青海照料。想孩子了,他们就经常打电话回去。这一来二去,次仁卓嘎和婆嫂、姑侄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现在,嫂子会经常给我开视频聊家常,侄儿们也会打电话来关心我们的身体。”次仁卓嘎说。
2012年,祁永福又有了新想法:“我想把店开到人更多的地方,多挣点钱,让我们家的生活更好一点。”“我支持!”次仁卓嘎立马同意。就这样,夫妻二人齐心协力把店开到了加查县城。
2016年秋天,为了方便小女儿上学,他们又从加查搬到了乃东,这一搬也让他们经历了小小的风波。来到市区,他们转了行,开起了藏餐馆。市区人多,竞争大了,他们的生意淡了下来。随着城市的更新建设,他们的商铺也面临着搬迁。新店装修又是一笔不小的预算,夫妻俩开始有些犯难。
“有困难跟我们说,都是一家人,我们一定会帮你们的。”次仁卓嘎的兄弟姐妹们得知他们在市里的处境后,纷纷施以援手。还没等祁永福开口,藏族亲人们凑来了新店的启动资金。一想到亲人们的帮助,祁永福很是感动。他说:“家里人对我都很好,一家人也很团结,在这样的大家庭生活我真幸福。”
2019年,次仁卓嘎和祁永福的新店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开业了,转眼间快4年了,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南来北往的外地务工人员喜欢来这里吃顿简餐后马上投入新一天的工作,周边的街坊邻居爱来这里喝茶聊聊家常,他们的小店成了附近最受欢迎的藏餐馆。
次仁卓嘎说:“现在这里的顾客有汉族也有藏族,大家客客气气,互相尊重,生意做起来非常开心。”
“这家藏餐馆生意好,老板人好,老板两口子感情也很好,几年了都没听他们吵过架。”隔壁商店的宋成说。
热情、爱笑的次仁卓嘎和祁永福走到哪里都很受街坊邻居的欢迎,邻里间大家有什么事也互相帮忙。他们夫妻二人和和美美的生活也羡煞旁人。
18年里,幸福流淌在次仁卓嘎和祁永福生活的点滴里。孩子是他们的骄傲,儿子益西巴旦乐观向上、女儿阿旺德吉学习成绩好,双方家人的融洽相处更是他们幸福美满生活的最大底气。对他们来说,全家人身体健康,子女健康成长,日子有盼头就是幸福。
从两个人到两家人,未来的每个春夏秋冬,30余口人的大家庭将书写更多的民族团结故事。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