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在经历转型与升级的背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扩大技能型人才队伍,使后备力量源源不断?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林兰代表在提案中指出,提高我国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迫在眉睫,应综合使用多种策略,创新技能型人才的认定、培养、选拔和待遇等,确保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得到足够的支撑。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林兰以详实的数据与事例指出,当前我国技能型人才供给存在人才数量紧缺、流失率高,其薪资待遇低、学科培养体系不完善、与未来制造趋势衔接不足、技能型人才政策缺乏灵活度等问题。
对此,林兰认为,首先应建立技能型人才的多重认定标准体系。传统的“职级原则”和“证书认定办法”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应根据地区产业特点制定多重认定标准。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与终身学习有效结合,为技能培训提供法律支撑。建立企业职工培训刚性约束制度,鼓励企业自主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和技师工作站,进一步推动职业技能培训的多元化。鼓励有条件的龙头制造企业自办职校。此举将有助于企业更为精准地培训符合其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并通过“师徒制”等传统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林兰指出,为了更好地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完善相关的培养体系。在师资队伍上,打造跨校企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师引进上重点考虑引进人员的企业背景及工作业绩,鼓励企业技术专家兼职教学,在企业内部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课程的设计也应该与企业生产和培训项目相结合,增强其实践性。与此同时,为满足不同企业和岗位的需求,需打破传统的评价方式,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方法。结合职业能力、业绩和道德等多个维度,建立更加公正、科学的评价体系。
林兰认为,推动工资协商制度,制定与技能人才特点相匹配的工资和津贴制度,以及解决其住房和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都是保障技能型人才稳定就业的关键。同时,职业竞赛也是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有效途径。建议围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需求,开展各种技能比武和岗位练兵,激发高技能人才的潜能。
(劳动报记者 王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