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锐,出生于铁路工人家庭,一家三代都从事铁路车辆的生产工作,奶奶是一名车工,父亲是一名钳工。由于祖辈父辈的言传身教,他从小就喜欢火车,少年时期就对铁路事业充满了向往。
1997年,郭锐也如愿当了一名铁路工人。技校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液力传动分厂,从事液力变扭箱的组装、试验工作。
2000年,厂里举行青工技能大赛。通过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他最终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为厂里最年轻的助理技师。随后,他又参加了省级大赛、全国大赛,通过频繁的比赛,郭锐的技能愈发成熟。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大学专科、本科的学习。2004年,27岁的郭锐被聘为单位第一个首席制造师,也成为山东省第一个获得首席称号的工人。
2006年,公司通过与国外制造商合作,引进了时速2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进入生产制造的关键环节。这一年,郭锐被调入棘洪滩分厂,成为第一批进入“和谐号”动车组生产制造的高铁人,参与动车组转向架的生产。
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是动车组的核心组成部分,就像高速列车的“腿”和“脚”,不仅承载着列车的整车重量,更承载着所有旅客的生命安全。当时,国内在动车组转向架装配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凭着不服输的性格,郭锐和同事们以厂为家,边摸索、边学习、边分析,不停地做装配论证试验,当时仅查阅的零件、部件等图纸和资料堆积起来就有两米高,工作笔记约十万字。最终,他们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彻底掌握了包括装配数据、装配关系、工作原理在内的整个转向架生产流程。
2007年4月18日,“和谐号”高速动车组上线试行。当汽笛拉响,列车从动车库里开出去的那一瞬间,郭锐难掩心中的激动。他说:“这个车是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高速列车,它代表着中国高铁发展的新开端。”
2014年,“复兴号”动车进入全面攻坚阶段,郭锐和团队又一次承接了打造精品转向架的重任。一台转向架有上千个零部件,装配尺寸数据有上万个,装配精度以微米计算。而“复兴号”转向架的关键部件——转向架分体式轴箱,其装配精度更是需要控制在0.04毫米以内。面对全新的技术挑战,郭锐和同事们在不断摸索和碰撞中拓展思路、寻求突破。他们先后设计了90种装配方案,经过上千次的反复验证,终于找出了最佳装配方案。为了将装配工艺固化为作业规范,郭锐带领团队共编制了220份作业要领书,成为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组装作业及施工质量保证的指导“宝典”。
郭锐说:“高速动车组的发展是从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到全面创新的一个过程。它代表了中国高铁技术的最高水平,从此我们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是我们每一个高铁工人的精神追求,我们将为‘复兴号’风行世界,为建设交通强国、制造强国而努力奋斗!”
一路走来,一路拼搏,一路收获。郭锐领衔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共完成创新攻关545项,解决技术难题600多项,编制作业要领书1162份,授权国家专利66项,发表论文240多篇,创新成果转化264项,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郭锐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众多荣誉……今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会十八大代表。
10月9日下午,参加中国工会十八大开幕式后,回到代表团驻地的郭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始终牢记一名产业工人的责任和使命,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学技术、练技能、比贡献,以“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的责任担当,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山东工人报记者 王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