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与钻研,是他迈向成功的基石;“雪龙号”上的“广东制造”,是他的勋章……10月8日晚,广东卫视播出的第七届“南粤工匠”发布仪式上,给广东中海万泰技术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胡建武的致敬词道出了这位工匠的付出与收获。
从进入极地的“雪龙号”到深入地下勘探的精密机械手,再到潜入深海的石油钻探,在“制造”生涯里的28年,胡建武从一名数控学徒、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技术总监成长为首席专家。一路走来,他载誉无数,身份的蜕变却改变不了他对事业精益求精的追求。
勤学苦练 啃下全英文机床说明书
见到胡建武时,他身上穿着一套深灰色的工装,脸上挂满了笑容。
1995年,刚步入社会的胡建武,只是一名学徒工。从农村出来的他,只是单纯地想“在厂里站住脚”。2016年年底,胡建武作为高技能人才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2年被评为佛山市首席技师。回顾这28年的工作经历,胡建武说:“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创新,靠的是不断学习和积累。”
胡建武出生于湖南常德的一个小村庄,高考失利后,他来到韶关市第二技工学校学习,所学工种为“车工”。“那时候,对车工没有一点概念,只想学点技能,找一份工作。”胡建武说,从韶关市第二技工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佛山市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数控学徒。
“我也是赶上好时候了,那时,公司刚开始做数控,从国外进口了一批先进的机床。”胡建武回忆,机器上面标的全是英文,没人懂怎么操作,这可难倒了一线工作人员。
一般人遇到新鲜事物,多少会有些却步,胡建武却不是,他更喜欢挑战别人没做过的事。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懂英文的胡建武买来科技英语词典,一边看机床说明书,一边翻词典,逐步弄懂了新机床的操作方法。
其间,胡建武还通过了成人高考。经过四年的努力,他拿到机电专业大专文凭,后来还获得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结业证书。
敢于挑战 技术领先多国研发团队
2006年,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在石油勘探领域占据全球最大市场份额的斯伦贝谢公司向全球发出石油勘探关键零部件的“选秀”邀请。考察数月之后,新加坡、巴西、印度的几家公司,以及我国的中南机械西安全资子公司被纳入竞选范围。
当时,在公司担任车间主任的胡建武受命奔赴西安负责“选秀”的全面工作。接到任务后,胡建武一开始很兴奋,但之后发现,当时国内这一项目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由于对方只提供了一张图纸和一些资料,胡建武告诉记者,这让他们在研究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斯伦贝谢机械手的材料牌号属于高硬度、高强度的无磁不锈钢,硬度高达45度,他们必须找到能切削这么高硬度材料的刀具。
胡建武从选择加工刀具入手,几乎把所有全球大品牌刀具供应商的刀具逐一试了个遍。
最终,中南机械比新加坡公司提早半年率先实现突破。而直到一年后,另外两家公司都还没有完成。此后,斯伦贝谢果断把中南机械列入全球采购的第一优选供应商,并迅速把亚太总部基地落户中国。
胡建武。单位供图
2013年,胡建武又负责斯仑贝谢公司石油勘探机械手的偏置件底座和承载辊两个项目的研制。当时,斯仑贝谢公司提供的承载辊的设计图纸长达12.5米,需要5张办公桌拼起来才能全部展开,且零件构成复杂。胡建武的工作是要把它输入到电脑,制成三维立体图,然后用电脑编制程序加工出来。在录入的过程中,1076个零件的尺寸不能出现任何偏差,胡建武需要反复检查。花了二十多天,他才完成录入工作。
在成品制造的三个多月里,胡建武吃住完全在车间。“机床工人是两班倒,但我必须在机床前守着,保证机床工人在操作中不出现差错。”
破解难题 助力“雪龙号”极地破冰
“雪龙号”作为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以其卓越的性能和领先的科技装备,完成了多项重大科考任务。在这艘满载功勋的科考船身上,有一项打破国际壁垒的关键技术,便出自胡建武之手。
这便是大型船用柴油机电控共轨单元项目。这个完全替代进口的研发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年产100多台机组,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获得“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佛山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荣誉。
最初,胡建武产生打破技术壁垒的想法,是因为一些国内的大型船厂跟他“诉苦”,想要解决船只的供油瓶颈,实现国产化,而共轨主要用来存油。摆在胡建武面前主要有两个难题,“设计要求在十多米的管道上打出一个‘8’字形的小孔,我们要把精度控制在偏差2毫米以内,同时它要能承受1.5吨的压力,不能有丝毫的渗漏。”胡建武说,电控共轨单元有几十处位置要承受140兆帕的压力,高压密封是硬密封,也就是通过钢与钢直接接触达到密封,不仅需要保证高精度的尺寸,还需保证高光洁度,光是研究研磨工艺和接触面光洁度就花了三四个月。
“刚开始测试时,从30兆帕增加到80兆帕时,管道间就开始渗漏、喷射柴油。我们经常被喷得一身柴油。”胡建武回忆,该项目2009年开始进行研发,一年内经过8次修改,最终在2010年完成。随后半年时间里,他带领团队陆续成功研发柴油机共轨、共油系统,打破被日本、韩国垄断市场的局面。胡建武团队研发的产品价格比国外便宜1/3。
传授技艺 再造“又一个胡建武”
传统制造向“智造”转型,迫切需要装备制造业的新升级。2018年,胡建武被委以重任,带领18名生产骨干进驻北京,托管中海油服制造中心。“师父一直很有耐心地听取我们的意见,力求在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与他一同前往北京的徒弟张峰回忆道,那段时间,大家吃住都在一起,白天围绕着上千张图纸研究,晚上在会议室讨论生产中发现的难题,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10点。
“做技术活是艰苦的,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要的是不浮躁、不放弃。”胡建武认为,技术攻关就是一次次的潜心钻研。他带领团队一步步改进工装夹具设计,优化设计方案,最终突破国内制造技术壁垒,实现石油钻探随钻测井与随钻旋转导向系统关键件的国产化和产业化。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胡建武多次提到“沉淀”一词。在胡建武看来,机械行业是传统行业,要有耐心,要经过至少十年的沉淀,才能成长为技术型人才。
这些年,胡建武带过许多学徒,他们有的跟随胡建武参与过多个重大项目,有的成为“佛山市技术能手”“佛山市劳动模范”。在中南机械享誉国内外的多个项目中,胡建武的“得意门生”许战和李朝辉都是重要的参与者。2002年入厂的李朝辉,如今已是佛山市技术能手,可以称得上是“又一个胡建武”。
“胡总经常和我们说,选择这行就要沉下心来,用心干下去。”在李朝辉的描述中,师父胡建武为人随和,做事认真,十分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
如今,胡建武经常受邀前往广东技师学院等专业院校开展培训。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向年轻人传递一个信念:“脚踏实地,让路在自己的脚下延伸,就能成就不凡”。
同题问答
记者:您所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胡建武:我是一名从最基层成长起来的工人,我觉得“工”字既是代表了工人,也代表了“工匠精神”中的精粹。“工”字向下出头,是个“干”字,说明只要做事情脚踏实地,就会成为一名有用的技能人才;如果在这基础上再努力一些,加上一横,就是个“王”字,那就会成为行业的工匠;如果能一直坚守,把创新作为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给“王”字加上一点,成为“玉”字,成为“国宝级”工匠。
记者:按照您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您所佩服或想为职工推荐的“工匠典型”是谁?
胡建武:我非常佩服大国工匠李志强。仅有高中文化的他,从一名航空发动机装配工学徒开始,紧跟师傅学艺,自学机械装配技术课程,技术精湛,能大胆创新,打破标准化作业模式行规,开创了国内航空发动机装配的先河。他在传、帮、带方面成立了李志强班,培养了很多高技能人才,为我国航空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我学习和敬佩的榜样。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通讯员霍嘉琪)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