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注入发展新动力!“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全体大会在京举行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0-18 15:50

原标题:注入发展新动力!“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全体大会在京举行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全体大会,昨日(10月17日)在北京召开。来自40多个国家的70多名前政要、智库机构代表、知名学者,为共建“一带一路”出谋划策,推动“一带一路”相关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

与会多国前政要、智库机构代表和知名学者,高度赞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的成就,相信高峰论坛上所达成的各项共识,将进一步丰富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内涵。

来自40多个国家的前政要及智库组织代表在发言中表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互联互通为起点,助力共建国家发挥各自优势,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不仅为各国共同发展带来机遇,也为世界经济复苏与世界文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加纳智库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 保罗·弗林蓬: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全球愿景,它强调互联互通,这也正是“一带一路”合作的关键所在。我们循着古老的贸易通道,连接起欧洲、非洲和亚洲,搭建发展的桥梁。这正是我们非洲大陆所渴求的。

土耳其马尔马拉基金会主席 穆罕默德·阿克坎·苏威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关乎贸易和经济的一项倡议,不仅是中国的倡议,而是为了人类的和平、为了明天、为了子孙后代。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诸多冲突,为了和平,我们需要“一带一路”的合作。人与人相互联系、文化与文化相互联系,这就为和平打开了新窗口。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罗思义:显而易见,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倡议。不仅仅是因为规模,更因为它的理念。不仅是从法律上、关税上实现贸易往来,更用实际行动助力互联互通。这就是为什么众多不同的国家都参与其中。它提供的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世界经济论坛欧洲业务前副总裁 托斯登·耶里内克:在我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发展,都展现出战略远见和对世界巨大变化的深刻认知,这些变化也被转化为非常全面的规划。经过几个月、几年的时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逐渐清晰。另外,中国又提出了新的三大倡议,进一步巩固了“一带一路”。这同样是战略远见的标志,全力迎接未来十年的挑战。

与会代表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专家表示,在第一个10年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已结出累累硕果。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共建“一带一路”将会更具创新与活力,更加开放和包容,为中国和世界打开新的机遇之窗、繁荣之窗、幸福之窗。

埃及前外长助理 希沙姆·齐迈提:本届高峰论坛的举办正当其时。因为当今世界正面临多重挑战,世界需要智慧,需要思考人类未来发展方向。就像习近平主席说的那样,我们需要一个和平、合作的世界,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真理,对我们所有国家都至关重要。

伊拉克智慧宫历史研究院院长 海德尔·塔米米:这个倡议对帮助我们重建伊拉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这些年来经历的战争,伊拉克很多地方都被破坏了,与中国合作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机遇,我们也在这个倡议中收获了好朋友。

印度“新南亚论坛”创始人 苏廷德拉·库尔卡尼:我从一开始就强烈支持印度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因为我相信印度和中国应该在互联互通与合作方面共同努力,这对双方和整个亚洲都有好处。“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倡议,它通过一种“新丝绸之路”的形式,将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大进展,就是在这一倡议下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社会包容发展,这些理念也正在不断推进。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法学院巴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高文勇: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思考,要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基建,例如“数字丝绸之路”,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我相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会为所有参与其中的共建国家带来一个光明的未来。

保加利亚“一带一路”全国联合会执行秘书长 尼古拉·托莫夫:这些合作从经济领域起步,发展到文化领域、教育领域,再发展到数字领域,甚至太空领域。所有这些都关乎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未来十年,我们将在这些领域看到更多成果。

总台央视记者 赵超逸:促发展、谋合作、惠民生,是与会嘉宾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普遍评价。各方关注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也反映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深。

责任编辑:刘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