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圈层化所展示出的活力,非常值得关注——(引题)
圈层社交:青年网络社交新特点(主题)
网络社交是当代青年沟通和表达的重要途径,并且,其历史、现状和未来处于动态发展中。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社交媒体的形态和功能经历了多次演变,从最初的BBS和博客,到后来的社交服务网络(SNS)如微博、微信,再到如今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和产品形态,这些变化不仅推动了社交媒体行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当代青年社交环境、社交身份、表达形式、社交关系、心理状态的动态流变。
近年来,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进一步推动了人类与技术的关系迈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网络不仅能实现真人与真人之间音频视频的真实对话,还能实现人与虚拟机器——它可能有一个生动的你喜欢的形象,也可能是逼真到你识别不出来的熟人的音频视频对话,比如与“Siri”(语音助理)交流、与游戏中的虚拟朋友互动;再如你可以戴上眼镜眼罩,“真实”地爬雪山过草地,也可以凌空,还可以潜海,“真实”地领略大好河山;当然还有学习和工作……这一趋势表明,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人们对于网络社交的认知正在从虚拟转向真实甚至超真实的层面。
在早期BBS的阶段,由于网络的极高匿名性,青年人能够更加巧妙地管理自己在网络上的虚拟自我。如果他们愿意,他们在网络上构建的虚拟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自我可以完全无关,在实际生活上,虚拟我和真实我在客观上也几乎没有交集。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网络实名制的推行,人们不能再随意地塑造自己的身份了。相反,他们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身份为基础,构建自己在网络上的虚拟形象。这使得虚拟的我和真实的我之间的交集逐渐增大。
在最早的网络社交中,青年人以群体身份积极参加平台上与社群相关的活动,以展示对该社群的认同和归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其他成员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追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这种集体参与不仅加强了他们在社群中的地位,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与“同道”分享和交流想法、经验和知识。此外,他们还会共同商议并制定一套适合的行为规范,作为参与集体活动的指导原则。这些版规旨在维护社群的和谐与秩序,塑造青年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但也对青年人的个人身份建构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
随着博客的兴起,个体身份被重视起来。青年们不再将自己最显著的身份标识归属于某一特定群体,而是更加注重展示个人的独特性。接下来出现的SNS和微博延续了这一趋势,并为个人身份的塑造提供了更多的角度。在这些平台上,青年人可以通过分享个人经历、兴趣爱好、专业知识等来塑造自己的身份形象。这种个人身份的建构方式使得青年人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自己,并与其他人进行更多元化的互动。
在当前的社交媒体中,可以观察到两种不同类型:在“关系导向型”社交媒体中,个人身份在这种平台上通常是其他身份的起点。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身份会进一步发展为多样化的群体身份,例如“家庭群”“工作群”“老乡群”等。在“兴趣导向型”社交媒体中,个人的群体身份主要基于他们的兴趣。与过去BBS时代相比,现在的群体身份表达更加灵活多样。个人可以通过参与不同的兴趣群体来建立自己的身份,并且这些身份可以在多个维度上展示个人的多样性。
从整体上看,个人身份比群体身份在社交中更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多维度的群体社交仍然是一种长期存在。
当前,网络社交正经历着一股快速发展的“圈层化社交”趋势。对于当代青年人来说,在线社交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与家人和朋友互动交流的范畴。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和平台结识志趣相投的人,建立起紧密的社交圈子,尽管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陌生人。
同样的趋势也发生在社交市场中。尽管目前微博和微信在在线社交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通过挖掘“圈子”的价值,构建垂直化的社交体系,已经成为移动社交市场新的价值所在。尽管这种变化还没有在移动社交领域成为主流文化,但它所展示出的活力和增长趋势,非常值得关注和认真对待。
与传统的社交网络不同,圈层化社交网络不以“大众”为目标,而是专注于细分市场中的“小众”,致力于满足那些在某些方面尚未得到满足的用户需求。如对于被标签化的群体,“理工男/女”“二次元”“宅男”“××达人”等,社交网络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社交环境,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对于青年人而言,基于关系和兴趣构建的圈层已经成为他们在线社交的重要模式。
(李勃,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