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藏高原到内蒙古沙漠,从黄土高坡到银川盆地,刘建利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可这不是旅游观光,而是到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中开展艰苦的地质勘查。作为陕西地矿集团物化探队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已经坚持野外工作27年。期间,他碰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依然坚守着地质人的职责。
11月20日,笔者见到刘建利时,他正忙碌着对深部找矿中的物探方法进行创新与探索。从事地质勘探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完成多个重大地质勘查和物化探项目,为深部找矿突破和能源资源勘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获得了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最美地质队员”、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初心,扎根野外忙勘探
在别人看来,干地质是一件非常苦的差事,沙漠、戈壁、雪域高原、崇山峻岭……但恶劣的环境从来没有打倒刘建利。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出身,吃苦算得了什么,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在地质找矿上,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刘建利说,从小的愿望就是走出去,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于是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1997年,刘建利大学毕业后来到陕西地矿集团有限公司物化探队,被分配到陕北从事石油物化探勘查工作。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野外作业每天爬山近10个小时是常事儿,但刘建利却从不叫苦。
正是怀着对地质工作的无限热爱,通过刻苦钻研和不断实践,在陕北的10年,刘建利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负责编写完成了《陕西子长史家畔-马家砭区非地震石油物探成果报告》《陕西延安麻洞川-北姚家坡石油综合物化探成果》等20余份报告,为地质勘探作出了重要贡献。
决心,面对难题不言弃
银额盆地是我国西北部地区勘探开发程度较低的盆地之一,是最有利的油气远景区之一。而《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石炭-二叠系油气远景调查》综合物化探项目,是中国地调局在该区调查的子项目,由物化探队承担。
刘建利作为项目负责人,深知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同时,也深感压力重重。该盆地多被巴丹吉林沙漠覆盖,而沙漠又是油气勘探难度较大的区域,这更是他们首次承担沙漠地区的勘探任务。
挺进沙漠,刘建利和团队遇到的首个难题就是后勤保障。勘查区面积几万平方公里,而一条勘查测线纵深长达180多公里,完成一条测线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
这期间,吃穿住行都要在沙漠里度过,尤其洗澡极其不便,生活用品都要从几百公里以外的地区采购。
困难面前,刘建利和同事反复研究供给方案,采取“粮草先行”的办法,提前设置好“供给站”。用骆驼等将物资运送到指定区域,用沙子埋好以防日晒雨淋,并设置好地理坐标,等工作人员到达该区域工作时,后勤工作就有了保障。
恒心,地质勘探勇创新
刘建利说,对他而言野外艰苦算不了什么,最具挑战的是对地质找矿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在综合物化探项目中,由于巴丹吉林沙漠夏季干热,降水稀少,蒸发量大,表层含水量极低,仪器的接地电阻大、采集信号弱,加之沙山高陡地形影响大,导致采集的数据质量差,出现大量报废点。
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根据沙漠区域特性,查阅大量资料,白天到野外进行观测,把所有仪器都集中在一个点上,选取不同参数反复试验,晚上回到小帐篷里分析对比研究资料,经常到深夜。
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刘建利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沙漠地区大地电磁测深法的野外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新方法,提高了数据采集质量和勘探效果,经验证,井旁测深曲线和电测井曲线完全一致。
在深部找矿方面,刘建利在国内首次应用并总结出了一套大功率多场源张量CSAMT的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技术体系,通过在西藏甲玛矿集区应用实践,成功获取了矿集区三维地球物理模型和深部电性结构,圈定了2处找矿靶区,后经钻探验证均见到了巨厚矽卡岩型铜矿体,实现了深部找矿的新突破。2019年以来,应用该技术在陕西秦岭地区承担了多个地质勘查项目,累计项目经费3000多万元。
为国家资源保障和地质服务而忙碌,这是刘建利一直履行的诺言。如今,已是总工程师的他,正带领着团队成员,继续向西北“深部找矿”进军。
(陕西工人报 谢明静)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