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准守正创新主基调 实现多元文化互融共创》

——新时代国有企业通过多元文化融合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3-12-03 09:36

报送单位: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成佳蔚 杨璐瑜 陈艳红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赋予了国有企业新的使命和任务,也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作为企业发展内在精神力的企业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业务多元化、组织多元化和地域多元化的发展势态,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定准守正创新主基调,积极探索新时代多元文化融合新路径,实现企业文化共建共创共享共赢,才能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一、新时代国有企业进行多元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一)是国有企业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国有企业要始终牢记“国企姓党”的政治本色,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践行“国企强国”政治担当,坚守“国企为民”政治追求,其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牢牢围绕这一坚强核心,最终转化成行动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文化必植根于其诞生和生存的土壤,国企的本质属性决定其文化也必然要植根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顺应新时代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企改革发展过程中所纳入的多元文化最终都要汇聚到一个中心任务上,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为引领,聚焦高质量发展。

(二)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进程迅猛,规模实力稳步提升,已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期间,企业文化多元化发展格局持续凸显,伴生跨业务发展、跨地域发展、以及集团化发展等多种类型,呈现业务多元化、组织多元化和地域多元化等单个或多个特点,导致不同行业、不同组织机构和不同地区的文化共存共生,不断碰撞交互。如何加快文化融合已成为一项势在必行的课题,关系到国企能否在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调整,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领头羊和主力军的作用。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突破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束缚,将党组织嵌入企业管理结构。因此,文化的多元融合也必然基于这一根本遵循,以党建引领文化铸魂,将党建文化渗透其中,才能凝聚形成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合力,由内而外激发国企广大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活力和动力。

(三)是国有企业提升企业软实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要求

践行新发展理念需要坚实的企业文化根基作保障。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软实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更为艰巨。无论是并购重组、产业合作、组织调整,还是业务转型、地域延伸、跨国经营,都会对其原生文化造成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凝聚力、精神力甚至核心价值观。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趋势下,国企要想屹立潮头,进入世界一流梯队,必然要参与到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也意味着必须要接受文化多元化以及各方价值观念带来的交流、震荡与碰撞。国有企业既要“走出去”,也要“融进来”,就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航”、以高质量党建“导航”、以党组织建设“保航”,擦亮国企文化的党建底色,通过文化融合提升软实力,不断推进价值理念的深植转化,使软实力变成真正的生产力、执行力和竞争力,保障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

二、新时代国有企业进行多元文化融合的现状和问题

(一)理论与实际脱节,浮于形式忽视精神内核

当前,大多国有企业都已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体系,但部分企业只是将该有的元素简单堆砌,忽视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既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也没有将党建文化充分渗透其中,导致文化融合和建设过程没有“主心骨”,连累相关工作跟着走弯路,未达到真正的“多元一体”。还有的企业文化融合一味强调理念和口号,没有实效,在对标优秀时陷入“标杆陷阱”,只照搬结果不借鉴经验。国有企业的文化融合与建设应首先确保政治正确,以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有力贯彻落实为第一要务,牢记国企担当,才能形成坚强的精神内核,实现文化高度融合,以软实力推动硬发展,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把稳方向。

(二)缺少科学系统的长期规划,未形成多环联动效应

企业文化的建立不能一蹴而就,其作用更非短期见效。在不同性质、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域的多种业务和经营模式下,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和文化信任都会因文化融合的程度而受到影响。面对多元文化涌入,有的企业不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不考虑因地制宜因事而异,没有用“和而不同”的思维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不追求长远利益,一味要求在原文化基础上“硬融”,导致文化融合偏离方向,久而久之文化建设便失去活力与新鲜感,影响整体氛围;还有的企业把外来文化都当做糟粕,故步自封,只守正不创新,阻碍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为缺少科学系统的方式方法,造成文化融合与生产经营、企业治理、人才培养等环节脱节,会出现效益下降、管理乏力、制度约束力减弱、员工积极性降低、团队协作不力等多种问题,严重者会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企业文化之上,不仅不能完成融合,反而对原有文化造成破坏。

(三)脱离群众,调查研究基础不牢

树高千丈系于根深,潮头屹立系于魂聚。基层是国企文化扎根的“沃土”,只有真正深入基层,倾听一线群众心声,引导国企员工自觉自愿将个人前途与企业发展和国家命运紧密连接起来,才能推动文化融合顺利高效开展,达到“深扎企业文化之根,繁茂经济效益之叶”的效果。有的国有企业在文化融合过程中不察民情,不听民意,不考虑群众感受,没有真正从自身特点和实际出发,必然导致文化根基不牢,浮于虚空。国企应坚持以调查研究为根本工作方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团青工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统战工作,深入调查研究,为多元文化融合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让文化融合和文化建设真正“贴民情、合民心、顺民意”,才能进一步促进广大员工真正认同企业文化,从而带动大家尽职履责爱岗敬业,发扬出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主人翁精神。

三、新时代国有企业做好多元文化融合的路径探讨

(一)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原则,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文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国企推进高质量发展,加速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的科学武器。打造企业文化红色引擎,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引领,以党的组织建设为重点,推进党建和文化组织体系深度融合,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文化建设,既是当代国有企业的本质要求和优势所在,也是文化融合的“守正”之道。

山东电建三公司始终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在改革发展全过程,建立党、政、工、团、纪五位一体的大党建文化体系。多年来,公司作为电力“丝绸之路”的先行者、“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在海外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多元文化冲击和碰撞下,始终保持初心不易,本性不改,底色不变,用思想筑基,凭实干兴业,以文化铸魂,践行国企使命,履行国企担当,将铁军精神和SEPCOIII的文化烙印用座座项目丰碑记载传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哲学与智慧。

(二)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实事求是”和“下马看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国企的多元文化融合既要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掌握真实情况;也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还要接地气、通下情,解剖麻雀,发现典型;更要理论联系实际,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最后要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论证制度,确保成果及时有效,建立长效机制。只有做好调查研究基本功,才能积累丰富的经验素材,得出行之有效的结论。

山东电建三公司坚持调查研究常态化和制度化,持续完善领导干部调研工作制度,聚焦总部和各单位改革发展重点难点,确立调研课题,制定调研清单,开展党建联系点调研工作,完成调研报告进行问题整改并动态监督,形成有效闭环,从而保证领导干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通过各项工作开展,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总部及下属各级单位在不同地域、不同业务和不同组织形式间的文化融合。

(三)必须健全完善科学系统的长效机制,实现以文“化”人

从长远看,要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将“一把手”作为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科学构建横到边、纵到底,贯穿各层级的组织体系,确保文化融合与建设全面覆盖、高效落地。国企文化融合应始终服务于战略目标和生产经营,紧密围绕企业愿景和业务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共融共创的原则,以红色教育为主线,系统开展文化培训宣贯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平台讲好文化故事,传播文化声音,推先进树榜样立典型,持续激发干部员工爱党爱国爱企热情,增强使命感责任心,实现以文“化”人,使文化理念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执行力和竞争力,为管理、生产、经营、科研、人力等各个环节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山东电建三公司作为较早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工程建设公司,在推动企业文化融合和跨文化管理方面实现了从“走出去”向“融进来”的转变,建立起成熟的文化管理体系。新版企业文化手册从7个方面提炼32条理念、规范、准则及精神等内容,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培育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此外,建立企业文化展厅,开展公司志修订编纂,梳理发展脉络,传承精神印迹。在宣传方面不断加强力度扩展渠道丰富形式,数篇项目报道被主流媒体、省级以上媒体转载、引用,各类推文和短视频系列被广大员工热情点赞转发,极大提升了企业美誉度和员工自豪感。种种举措进一步促进了多元文化融合,丰富了文化内涵,也赋予了企业文化更长久更坚强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坚持和而不同,丰富创新内涵,重在执行落实

开放是现代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无数案例证明,世界一流企业都是在全球市场激烈竞争中优胜劣汰而出的佼佼者。无论是企业并购重组、跨国经营还是产业合作、模式变更,都不是资本、技术或市场、组织机构的简单整合,根本是各方价值观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文化融合的归宿是核心价值观的统一。开放的文化思维和包容的文化气度,极大程度决定了国企融合发展的能力、广度和深度。面对多元文化融合的新课题,国有企业必须要兼容并蓄,以“和”为基,尊重“不同”,把握处理好跨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吸纳多元文化的优势,在创新形式上下功夫,推动文化共融共建在核心理念、制度行为和物质三个层次落实到位,执行有力。

山东电建三公司以团青工会等组织为纽带,以丰富的文体活动、技能比武、讲座演讲等形式为载体,通过亲口说、亲眼见、亲耳听、亲身感受的“沉浸式”文化共创,有力地调动了海内外干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在无形中促进文化交融。以跨国别的多元文化融合为例,在2023年“‘中国-中亚五国’职工谈”主题座谈会上,公司海外项目部乌兹别克斯坦籍女职工古丽畅谈项目建设为自己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和为当地居民提供岗位和技能、提高收入、改善当地环境的友谊故事。多年来,公司广大海外员工“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国家落地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离不开国有企业的成长、发展与贡献,国企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独特性。面对未来的多元文化融合之路,国有企业唯有坚持守正创新主基调,即守住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创新多元文化共融共建共享共赢机制,才能推动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