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照片的故事 | 一张火车票的“前世今生”
火车票是人们旅途的日志,记录着人生的轨迹,诉说着旅途的故事,承载着温情的回忆。
“硬板票”是新中国铁路早期使用的火车票,需要售票员手工加注乘坐信息。
↑这是青岛火车迷收藏的一张1979年的火车票。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1997年,计算机打印的红色软纸票正式投入使用,从“做手工”到“敲键盘”,售票速度从几分钟压缩到几十秒。
↑这是一张1996年从秦皇岛开往北京的红色软纸火车票。新华社记者柳中央摄
2007年,磁卡票开始出现,自助验票闸机通道也投入使用,乘客可自助刷票进站。
↑2008年7月25日,乘客在青岛火车站展示磁卡火车票。新华社发
铁路电子客票于2018年11月在海南环岛高铁开始试点,并于2020年4月实现内地高铁和城际铁路电子客票全覆盖,乘客可以凭电子客票“一证通行”,乘车过程更顺畅、便捷。
↑2023年10月5日,在铁路浙江金华站,旅客刷身份证有序检票进站。新华社发(胡肖飞摄)
70多年间火车票经历了由小变大、由实体到虚拟的转变,乘客的购票方式越来越便捷,铁路售票员的售票方式同样如此。
↑这是二十世纪50年代北京站售票员的工作场景。新华社发(北京站提供)
↑这是1986年售票员们在观摩学习快速售票的操作方法。新华社记者吴祖政摄
在“硬板票”时代,售票员卖票就像“抓中药”,票箱里的小格子对应着不同的车票,售票员用日期机在车票上印上日期,贴上座位号,打着算盘计算价格。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火车票售票效率,不仅加快了售票速度,降低劳动强度,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制约票贩子倒票。
↑1981年,上海铁路局上海客运站的售票员,正在使用计算机控制的售票机售票。新华社记者张平摄
↑2023年1月1日,江苏常州火车站铁路工作人员在售票处为乘客出售火车票。新华社发(史康 摄)
到车站的售票窗口买票,是存续至今的购票方式,这种方式安全、有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激发出更多购票方式:到代售点买票、电话订票、短信订票、互联网订票。购票渠道越来越多样,票面信息愈加完善,防伪效果越来越好。
↑这是二十世纪50年代,人们在北京站售票窗口买票。新华社发(北京站提供)
↑1995年暑假前夕,成都火车站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食堂内设立火车票售票点,方便学生购票,被誉为“校园火车站”。新华社发(冯金声摄)
↑2005年2月17日,旅客们在郑州市一火车票代售点排队购票。 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2013年2月6日,重庆市渝北共青团市民学校的志愿者在网上帮助需要订票的农民工朋友购票。新华社记者陈诚摄
↑2014年9月12日,一名北京市民通过12306手机客户端订购国庆首日火车票。新华社发
↑2022年1月3日,旅客在南京火车站售票大厅的自动售票机前排队购买车票。新华社发(方东旭 摄)
一张火车票只有方寸大小,个中变化却有信息万千。从手工到自动、从实体到虚拟、从线下到联网,火车票的形式化繁为简,火车票的内容愈加丰富。不变的是,它诉说的那一段旅程,记录的那段时光,承载的珍贵回忆。
策划 王建华
统筹 唐京伟 鲍菲菲 侯东涛
主编 王乙杰
编辑 刘昀 李芒茫 张豪夫 胡智轩
摄影 胡超 李紫恒 艾尼瓦尔 柳中央 吴祖政 张平 李永宏 朱祥 陈诚 徐显辉 方东旭 胡肖飞 史康 冯金生
视觉设计 王乙杰
老照片工作室
中国照片档案馆
新华社摄影部 制作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