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引题)
鲍国安:演过曹操,此生足矣(主题)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山东版《水浒》中的宋江,《山下是故乡》中的常茂,《少林寺传奇》中的智远方丈……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鲍国安塑造的这些经典艺术形象,至今深受观众喜爱。
鲍国安出生在天津,海河水养育了他,他却总说自己是山东人。他的祖父和父亲相继从山东掖县(今莱州市)“闯关东”到东北,始终乡音不改。鲍国安听着爷爷奶奶的胶东方言长大,他说自己身体里流淌着山东人的血。
78岁的鲍国安谈起表演,酣畅而投入,他对艺术饱满的热爱之情,对角色的深耕和尊崇,让人深信,他就是与这些经典形象灵魂融为一体的人。
演宋江为回山东老家拍戏
“家乡口音,亲切得不得了”
20世纪50年代,鲍国安上小学时,就热爱文艺。母亲的藏书,是他的文学启蒙老师,左拉、茅盾、巴金的小说,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他每周从伙食费里省出三毛钱,去看《平原游击队》《夏伯阳》等电影;三、四年级时,开始去天津“三不管”看评剧、京剧,听相声、京韵大鼓,还自学了吹竹笛……1960年,刚升入初中的鲍国安,在母亲的支持下,考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儿童团。
在天津人艺诸多表演名师的培育下,鲍国安主演了儿童剧《刘文学》,饰演为保护集体财产而牺牲的少年英雄刘文学。《刘文学》引发轰动,鲍国安说“第一次感受到做演员的快乐”。
1962年,鲍国安正式调入天津人艺二团,开始大量观摩名家的话剧、京剧,不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艺术观。但因当时在剧院里处于不上不下的年纪,鲍国安“演不上像样的角色”,他为此而苦恼,也不安于现状。1964年,鲍国安主动要求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援边疆建设。此后很多年鲍国安吃了不少苦,辗转于各地,并于1978年考上中央戏剧学院。
鲍国安“触电”的第一部戏,正是山东团队拍摄的1983版《水浒》。他在剧中饰演的宋江,被观众称赞为“从书里走出来的一样”。
鲍国安称,他之所以爽快答应接拍山东版《水浒》,是因演宋江就能回山东老家拍戏。《水浒》真实记录了当时济南、青州、淄博、临沂、烟台等地的建筑风貌、自然风光、景区风景。鲍国安跟着剧组几乎跑遍了山东全省。在转战到烟台牟平时,他听到了最熟悉的胶东乡音:“到了当地,去澡堂子洗澡,进去一听全都是家乡口音,真是亲切得不得了。让我非常激动。”鲍国安如今仍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跟他说的“逮肉”“哈粥”。而在烟台拍戏时周围全是和爷爷奶奶一样的乡音。
因拍摄条件艰苦,鲍国安在演宋江时落下了胃病。“在山里拍戏,饭要从很远的县城送来,因交通不发达,午饭经常要到下午四五点钟才能吃上。夜里拍戏,也没有夜宵,拍到很晚会一人发一个馒头。”工作强度大,饮食不规律,鲍国安日渐消瘦,这可急坏了导演和制片主任。《水浒传》对宋江的描述是“坐定浑如虎相,走动有若狼形”,肯定不是消瘦的人。剧组就开始给鲍国安吃煮鸡蛋和营养品,但他怎么也胖不起来。
有一次拍摄宋江被官兵追捕的戏,导演要求鲍国安逃跑速度要快,有多快跑多快。他拼尽全力跑下来,开始大口呕吐,从那之后每次吃东西他的胃就隐隐作痛。几十年来,吃了各种治疗胃病的药,始终未能治愈。
鲍国安感慨,那时候拍戏,就是“小米加步枪”,大家都特别能吃苦,也非常勤俭,演员的补助少得可怜。“不像现在,演员要住星级酒店,现场要有房车,没戏拍可以回家休息。那时候的艰苦听起来不可想象、不可思议。在那种真正艰苦条件下拍戏,那一代人的故事,都过去了,都成为历史了。”
如今,山东版《水浒》,依旧是观众喜爱的老剧。该剧对原著内容和人物的还原,被网友称赞。剧中对偏豪杰气概的宋江刻画不俗,是可以追随的绿林好汉。鲍国安告诉记者,宋江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不比曹操弱,他被逼上梁山,做山寨大王,经历招安纠葛,这个人物很复杂。
拍摄虽很艰苦,但合作过程很愉快,鲍国安从此与山东结缘,此后又与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导演张新建、王文杰、唐敬睿等,合作了近代历史剧《闯关东》、古装剧《孔雀东南飞》、历史剧《大槐树》、历史剧《开创盛世》、当代剧《人大主任》等不同类型风格的电视剧作品。
2023年鲍国安多次来山东,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朗诵经典诗词。他目前仍与自己的老家莱州婴里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上天赐给我一个曹操”
鲍国安说,1994年之后,他的演艺生涯中,不管演了什么新角色,就是演个市委书记,大家也依旧希望他聊聊曹操是怎么演的。
1991年,鲍国安接到《三国演义》一位副导演的电话,让他去剧组试一试曹操这个角色。鲍国安听到消息,血往上涌,心跳加快,他意识到自己艺术生涯中的重大事件即将发生。
鲍国安试戏时选的是“煮酒论英雄”片段,演完被告知可以回家了。他以为这是被“轰”出来了,沮丧地离开。没想到第二天又接到副导演的电话,说王扶林总导演马上就出发要到家里来。鲍国安想聊聊曹操这个人物形象,而到访的王扶林却不停拉家常。聊了20多分钟,王扶林走到院子,临出门了,告诉鲍国安,明天上午签合同……鲍国安和夫人朱兵因惊喜而手足无措,愣在了院子里。
鲍国安随后即投入剧组安排的马术班、武术班、礼仪班学习,翻阅大量资料、听专家讲课等,为演出作准备。“当时剧组有一个口号是‘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观众’。我就感觉,如果我把曹操演失败了,后半生就要被千夫所指。所有人都会戳着我的脊梁骨批评:国家花了那么多钱,你演的这是个什么狗屁曹操。”从进剧组开始,鲍国安就没睡过一个安生觉。
开拍前,听了专家们数次讲课后,鲍国安越来越迷茫,曹操到底是忠,是奸,还是雄?当时舞台艺术中的曹操是完全的“白脸”,白脸代表奸;文学界、史学界对曹操多少奸、多少雄,哪些是他的奸和雄,都有很大争论。“十几亿老百姓心目中的曹操到底是什么样?”鲍国安做了大量的工作,却对塑造曹操陷入困境。
“曹操其实是原著里最接地气的。他有喜怒哀乐,有英雄的一面,有狗熊的一面,有好色的一面,生性多疑,梦中杀人……诸葛亮是神,关羽是圣,曹操是人……”鲍国安反复琢磨曹操这个人物,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也是在众人帮助下,他突然对这个角色豁然开朗。他找到了塑造人物时所谓的“人性”。“艺术作品,包括神话故事,比如孙悟空、猪八戒,不管是什么形象,当你觉得创作上难以通行时,或者是会导致脸谱化时,只要用‘人性化’这把万能钥匙,都能打开一条光明大道。”
鲍国安说,他最后给曹操找到一个贯穿全剧的主线,就是“不择手段完成对中原的统一大业”,必须有这个主线,才能体会这个人物。“曹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不择手段是奸,完成统一大业是雄,找到这个通道后,曹操所有的脸谱都可以打掉。曹操在道德上是失衡的,但从人性化的角度可以体会到他更复杂的内心。”鲍国安说,找到了人性化的视角后,他每天晚上睡觉都激动。同时,他补充,当时自己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对曹操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可真到了拍摄,鲍国安饰演曹操依旧压力巨大,两度累到生病住院。他形容,塑造曹操被痛苦千锤万打,这是上天赐给他的一个绝无仅有的人物形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但作为一个男演员,能在一生中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又绝对是很值得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这也是一种幸福,是痛苦的幸福。没有这么多痛苦,就没有曹操。”
1994年10月,堪称鸿篇巨制的84集电视剧《三国演义》播出。史上最经典的曹操形象出场。剧中,鲍国安饰演的曹操由内到外,尽展这个历史人物的枭雄气质。用观众乃至专家的话说,达到了灵魂附体、形神合一的最高境界。曹操这个性格丰满的角色,成为影响一代代观众的经典艺术人物形象。2024年,该剧播出30周年,这个角色依然闪闪发光。
在网上,当下很多年轻观众喜欢曹操的眼神戏。“煮酒论英雄”“横槊赋诗”“错杀吕伯奢”“败走华容道”等经典场景的曹操,被观众不断剪辑出来细细品味。鲍国安分析称,大家之所以喜欢这个曹操,是因为大多观众没有道德评判,欣赏的是曹操这个丰富、鲜活又稀缺的艺术形象,他们在欣赏文艺作品,追求的是审美快感。
现在回想演曹操,鲍国安依旧激动,他说自己前半辈子就是为了演曹操活着:被命运甩到新疆,受了那么多苦,积累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又受益于很多人帮扶,重回剧团、中戏,做了演员。他愿意敞开心扉跟家乡媒体聊聊曹操,让观众知道曹操是怎么来的,因为一生中能遇到像曹操这样丰满、经典的艺术形象,太难得。“得感谢罗贯中,感谢王扶林、沈好放、蔡晓晴等导演。演过曹操,此生足矣。”
自虐式表演
“没演过一部舒舒服服的戏”
《三国演义》播出半年后,著名导演谢晋找到鲍国安,邀请他出演电影《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有谋略、有气节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成为他又一个代表性角色。
鲍国安称,谢晋导演让他完成了从13岁演《刘文学》时就梦寐以求的大英雄梦,也让他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有了新认识。鲍国安感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真了不起!在今天依旧是楷模。”至今,鲍国安仍被认为是“林公”的代言人,不断被邀请参加诸多相关活动。
鲍国安在新书《艺海情怀:好人伴我一生》中写道,继《三国演义》《鸦片战争》之后,他开始思考今后选择剧本和角色的标准是什么。他给自己确立了一个方向:“一定是能让我热血沸腾的剧本和人物;一定是能借剧本和人物宣泄我的爱与恨。没有感情冲动的支撑,我无法度过那漫长的拍摄期。”
鲍国安说生活中自己是小人物,连小组长都没当过,但他在《风雨乾坤》《如此多娇》《冰是睡着的水》《女囚》等作品中,演过纪委书记、人大主任、公安局长、海军少将、律师等正面又正气的角色,在戏里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为老百姓做好事儿。鲍国安发现,自己挺适合演此类角色,观众评价他“真是一脸正气”。这些贴近形象的角色,让观众感到振奋,甚至有人找到他,请他帮忙解决难题。
此外,鲍国安还在《帝师刘伯温》《包公生死劫》《江山风雨情》《越王勾践》《船政风云》《大槐树》《赵氏孤儿》等历史剧、古装传奇剧和电影中,饰演过刘伯温、包拯、洪承畴、伍子胥、左宗棠、朱元璋、赵盾等历史风云人物。这些角色大多是充满阳刚之气的血性男人。
鲍国安告诉记者,他的恩师、著名导演徐晓钟认为,演员的艺术创作必须要把自己的灵魂和人物融合在一起。“这句话其实很抽象,怎么融合在一起,千人有千人的做法。我属于‘自虐倾向型’。每演一个角色,我都根据剧本的要求,或原著内容,反复地看,反复地感受,反复地琢磨,去体会人物内心到底在想什么。比如,一部戏要拍半年,我必须让自己这半年都生活在这个角色中。”不管角色大小,鲍国安都遵循这样的表演艺术理念。在这种自律和“自虐”要求下,他感慨“没摊上”一部舒舒服服的戏。
这种“自虐式”艺术创作,从鲍国安的第一个大银幕形象就开始了。1983年鲍国安拍摄刘洪铭执导的故事片《山下是故乡》,在影片中饰演主人公农民常茂。这是一个湖南山区的普通农民。“我自己不是在农村长大,不会种田,甚至连韭菜、蒜苗都分不清楚,我的模样谁看也不像是农民。但我必须把自己变成农民的样子。不是靠化妆涂黑脸,而是用笨办法,在实际生活当中,活成那样。让当地人感觉我跟他们是一样的,这时我才敢去演那个角色。”
大夏天,鲍国安把自己剃成小平头,跟老乡们生活在一起,睡在老乡家稻草铺的地铺上,在水田里驾牛犁地,干各种农活。他的脚被蚂蟥咬烂,身体被跳蚤咬满红包,几十天摸爬滚打下来,他又黑又瘦,胡子拉碴,老乡都把他当成了本地人。“我的第一部电影,包括第一部剧《水浒》,让我对影视剧表演创作有了认知,就是努力生活和沉浸在人物情境里,而不是总想着‘像不像’‘像什么’去演戏。”
鲍国安说他演常茂、宋江、曹操,以及后来的一些角色,对人物的把握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下足够的力气,才能出来那些角色。“我从来都不好为人师,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做一个真正的好演员,想塑造好角色,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现在想从艺的一些年轻人,觉得当演员名利来得快,但要当好演员,并不是说说笑笑,就能把钱和名利挣到手的。从事文艺工作不容易,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一念“顿悟”
“人说老有所为,我说清静无为”
在60-70岁之间,鲍国安主演了热门大剧《少林寺传奇》系列,以及《聪明小空空》,断断续续演了十年方丈。2016年,马上过70岁生日时,他在《少林寺传奇之东归英雄》关机仪式上宣布正式息影,不再演戏。
鲍国安跟记者生动描绘了,他突然闪念息影的那一刻。
那部剧杀青时,有记者采访,摄影机架在那里,大家让鲍国安谈一下感受。鲍国安当时还穿着剧中方丈的袈裟,不知为什么,他的脑海里突然闪现佛家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语——“舍得”。
“有舍才有得,这是智慧。突然感觉,我70岁了,还要在这个名利场继续下去吗?这个名和利,我都可以舍了。我现在应该得到一片安宁。”鲍国安说,在此之前,他从没想过息影,也没跟自己的夫人朱兵商量,突然就在那一瞬间,他顿悟了很多事情,想让媒体做一个见证,自己宣布退休息影。之后,再没有接戏。
一位朋友告诉鲍国安:你的演艺之路出名在“奸雄”曹操,最终归于“慈悲”方丈,艺术生涯完满。
2016年之后,鲍国安没再演戏,但舞台上的活动多了。比如,他应邀担任纪录栏目《国家记忆》的主讲人,并常在一些大型活动中朗诵经典古诗词。
生活中,鲍国安过着一种轻松快乐的日子。他喜欢京剧、评剧、梆子戏、越剧、吕剧等戏剧艺术,在电脑上听戏,坐高铁到全国各地看戏,成为现在生活中一大乐事。他开心地表示,自己有不少戏剧界的朋友,但看戏时绝不蹭戏,都是自己购票。
鲍国安喜欢各地美食,会为了一道地方小吃,专程去外地一趟。他说要在晚年把自己培养成“美听家”和“美食家”。“我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都说不服老,我的观点是老人要服老,不要再争强好胜。人家说老年人要老有所为,我说老年人要清静无为。舍掉名利场,得到一片宁静。让自己尽量过快乐轻松的生活。”(师文静)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