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奎,中国轻工“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出生于石雕世家,成长于改革开放。张建奎走出了一条不同于雕艺前辈的艺术道路,不忘初心、敢于担当,对红色文化情有独钟,秉承传统工艺,融入现代艺术,在传统题材与红色题材中游刃有余,创新开拓千年南派雕艺的新风格。
石雕世家家学渊源,传统雕艺艺熟技精
惠安崇武五峰村是中国南派石雕的发源地,巧匠名家辈出。家学渊源,出生于石雕名师世家的张建奎,自小便耳濡目染,16岁随父学艺,扎实全面地掌握了镂空、浮圆深雕等石雕传统技艺。尤其是父亲耳提面命的“做人要像打平直,做艺要像抛光。一锤一个脚印,一磨一处心痕,才能行稳致远”,更是牢记于心。此后的几十年他与石结缘,伴雕成长,终成一代名师。
他早期创作多以传统题材为主。但造型时有创新,细节时有突破。出师时参与厦门鼓浪屿覆鼎岩的郑成功大型雕像,初露才华。随后独力承担台商订制的花鸟柱,又获得台湾著名雕刻家聂祥青“比前辈作品更具新意”的赞许。
龙柱雕刻是惠安石雕大师的招牌。1998年承接台湾保障宫前殿的四支整块巨型青斗石蟠龙石柱,高10.84米,直径2.1米,为当时世界石雕龙柱之最。张建奎想:不能躺在先祖先辈的技艺上吃老本。于是他把素来只有两层龙柱发展成三层,一层贴柱,两层缕空。这样一来,龙柱立体感更强,龙头朝天昂首,龙身转折回身,腾翔翻跃,栩栩如生,张力十足,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耳目一新。
惠崇大道两侧,石雕厂家鳞次栉比,大型宗教雕像比比皆是。但是在这些林立的雕像中,还是很容易辨识出哪些是张建奎的大型观音立像。那仁德慈祥的面容,飘拂衣饰玉手倾倒的净瓶,拂洒甘露的柳条,线条简洁明朗,节奏洒脱流畅,美而不媚亲而不俗。整体风格丰腴而不失端庄,让人不由觉得,观音就是这个形象!
遍布国内外的传统雕像,如浙江会稽山镇山王、广东海丰五面妈祖、泰国南海观音……让张建奎赢得极大声誉,2015年《西方三圣——佛祖》汉白玉入展国家博物馆并被永久收藏。
南派雕艺绽奇葩,红色文化矗丰碑
曾有记者采访过张建奎:您热衷于红色题材的创作动机是什么?他毫不犹疑地回答:崇武因海防而建卫城,因城而驻军,是戍边后人聚居的海疆名镇,崇武人历来有忠义报国的家国情怀。加上本人因业务关系,几乎走遍与红军长征有关的老区老革命根据地。深为老区人民当年为革命身忘家的前赴后继义无反顾的精神所感动,从内心想为他们做一些事。十几年村主任、党支书的履历,也让他对红色题材的把握具备独有的优势。他创作或再创作红色题材时,总是殚精竭虑,力求表达出革命先辈那种磅礴大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无论是体量庞大的皇皇巨著,还是单件领袖雕像,从构思创作到产品成型安装,无不全力以赴。
张建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4年,建奎率领公司团队参与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大型浮雕《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的创作,从此开始进入红色题材创作领域。
红色题材从人物刻画到艺术表现与传统宗教雕刻风格迥然不同,对人物、场景、道具的写实功底和塑造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要再现历史的真实,彰显英雄人物的精神面貌、革命信念,既要严谨尊重史实,又要有艺术的张扬和感染力。在长43.06米、高14.8米,人物众多、场景复杂的宏篇大作中,还要考虑高与低、疏与密、粗与细、繁与简的对立统一,这些都需要总揽全局的组织能力和极高的艺术审美。为此,他五下瑞金,仔细发掘毛主席当年在此工作、战斗留下的遗迹:红军井、主席故居办公室……感受当年主席的风度、情绪,一个有血有肉的领袖形象了然于胸。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表现了中国革命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沿着正确道路,从瑞金出发,历经千难万险走到北京的胜利史实。振昌公司注重人物的刻画、情境的烘托,采用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布局上主次有序、动中有静,运用惠安雕刻的精湛技艺,还原历史神韵。这幅气势恢宏的雕像也成为游人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博物馆时必驻足瞻仰之地。
这部宏篇大作由张建奎主创,邀请刘毅等教授参与设计,一百多位振昌员工参与,历时三年完工。振昌公司一战成名,合作邀请纷至沓来,多年来振昌公司的“红色系列”作品中雕镂成型、落地生根的已达80多座,工程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老区、长征胜地、先烈史迹、领袖摇篮,占据了惠安同行中同类题材市场的80%。
2020年张建奎参加全国工艺品制作(石雕工)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在短短16个小时内创作出红色题材《在阳光下》,累累弹洞的背景中,紧抱军旗的小红军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至暗时刻中一道照亮人心的曙光。这幅作品斩获大赛一等奖,也创下张建奎现场创作的又一佳绩。
张建奎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古垒巍然镇海崖,五峰山下是吾家。动岩风烈心方凛,石获鱼丰日已斜。惠女妖娆妆岁月,大师锤凿雕年华。人生半百何须道,红色精神劲鼓笳。”一首七律总结了半生从艺的感慨,祖辈石雕技艺的传承、崇武故乡风土人情的滋养、革命先贤的精神指引,让张建奎在艺术道路上更笃定地行走。
作为改革开放以后成长的新一代南派雕艺人,他在秉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理念,开创南派石雕的新风格。
2000年,首届中国雕刻艺术节雕刻大奖赛在惠安举行,张建奎以一块天然青石为主体,现场凿刻了一条横空腾云的蛟龙。传统的青石雕,往往是剔去石皮,留下其核,再根据题材处理材质,但在这件作品中,张建奎别出心裁地留下部分石皮,把石皮天然的青色作为艺术品的一部分,更好地烘托蛟龙出水的环境氛围,同时在雕刻手法上师法自然,线条粗犷遒劲,痕深沟显,呈现了“石破”的瞬间和“天惊”的冲击感,寓意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件名为《石破天惊》的作品因立意高远和创新的艺术表现夺得了一等奖,实现该项赛事惠安石雕艺人零的突破。据不完全统计,从艺以来,其个人作品获国家级和省级赛事金奖20多次,成就令人刮目。
《石破天惊》是张建奎的转型之作,自此以后,张建奎不断致力于创新。即使是前人雕刻无数的传统题材,张建奎也不愿因循守旧,他刻刀下的作品造型无一重复,手法无一雷同。
他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与院校培训,实现了从传统工艺向高端工艺的突破。
在他看来,突破是对自身的突破,创新是要先对自己否定,飞跃是事物因时、因地、因特定要求的总体把握。在面对动辄几十米高的大型石雕对产品抗风、抗震、抗压要求的新课题,他另辟思路,从老祖宗传统的古建筑“三合土”的科学使用中得到启发,发明了“三合土”结构体替代钢筋水泥的结合体,获批国家级专利(专利号 ZL201120216407.X),对集力学、结构学、艺术学于一体的大型雕像安全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成名不忘传承,成功不忘公益
几十年来,张建奎坚持亲身带徒,其中许多人已获得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工艺名人”等荣誉称号。同时,他还积极参与传统工艺的校本建设、工艺流程和行业标准的构建。他既注重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授,更重视工匠精神和红色精神的培植,同时又数度出资举行全省乃至全国工艺品(石雕工)技能竞赛,培养雕艺行业的高精英人才。他认为把惠安雕艺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传承发展,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是历史赋予他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致富后宁可放弃集团发展的黄金机遇,毅然担任五峰村村主任和支部书记长达十多年,让五峰成为远近闻名的石雕富裕村。据不完全统计,振昌集团和张建奎个人已捐资老区及本地社会公益事业逾千万元。近年,又在集团内构建大型艺术馆,呈现雕艺与红色雕刻传承与发展,力求成为全国知名艺术院校的创作实践基地和中小学研学旅实践基地。作为连续三届的市人大代表,他更是就雕艺文化在“一带一路”的传播和推广、美丽乡村建设等提出十多件具有开拓性、建设性、可操作的建议和提案,有些提案还成为当年“市人大的重点督办提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石雕情结、红色情结,是张建奎难以割舍的情愫,既贯穿其前半生,也必将伴随其后半生,并且愈老愈烈,愈老弥坚。(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全国委员会供稿)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