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乐健康|年轻人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小心是被糖尿病盯上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4-01-29 07:46

原标题:乐健康|年轻人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小心是被糖尿病盯上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糖尿病属于中老年人的疾病,但事实上,越来越多不到30岁的年轻人甚至学龄阶段的青少年,也成为了糖尿病患者。

据报道,去年7月末,21岁的秦悠然突然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的情况,一晚上要去五六次厕所。8月,她在医院空腹测了血糖,结果是17+,确诊了2型糖尿病。

25岁的小常在一年前体检时,被发现空腹血糖比正常值稍高一点,不久后他开始出现小便多、口渴症状,体重也快速减轻了20斤,再次到医院检查时即被确诊为糖尿病。

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显示,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20至3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升高,其中男性在10年间每10万人增加了142名,女性每10万人增加了33.7名。

年轻人为何会患上中老年病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是主要的2种类型。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有超过1.4亿的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约占9成。2型糖尿病是一种在遗传和环境因素下,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损伤造成的疾病,多起病于四五十岁,现在却有不少年轻人得病。

年轻人被确诊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原因。

超重或肥胖。过多的糖、游离脂肪酸在引起能量过剩、诱发肥胖的同时,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加重肥胖;而肥胖加重胰岛素抵抗,又要求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形成恶性循环,引发糖尿病。

不健康的饮食。高油、高糖和过于精细的饮食,都可能引发能量过剩、加重胰岛负担、诱发糖尿病。年轻人喜欢喝奶茶,另外,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年轻人更倾向于点外卖、吃快餐。这类食物油脂和盐的含量较多,日积月累,使我们摄入远高于自身需求的热量,导致能量蓄积,引发超重甚至肥胖。

运动量不足。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学习、工作的活动范围局限在桌前,工作、学业压力挤占了业余时间;在劳累之后,大部分人也会选择坐着或者躺着休息;现代科技也大大节省了人们的体力。这种久坐少动、低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体肌肉量下降,能量消耗减少、剩余过多。

压力大、睡眠时间少。“996”甚至“007”是一些年轻人的生活现状,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昼夜颠倒的生活极不利于健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是由深植于我们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违反规律就容易出现健康问题。

出现这些症状小心是糖尿病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宋璐璐介绍,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轻这“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

但在疾病初期,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不典型,因此对年轻人来说,更加重要的是意识到糖尿病前期的隐匿性。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潜伏状态,此时血糖水平虽然高于正常范围,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6.1 mmol/L≤空腹血糖< 7.0 mmol/L,7.8 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 11.1 mmol/L)。在这个阶段,经过合理干预完全有可能让血糖恢复正常,但如果不做好措施,很可能会发展成为全面的糖尿病。

在糖尿病前期,一些细微的变化往往容易被忽视。例如,轻微的视力模糊、经常感到疲倦、经常感到口渴和频繁小便等。这些迹象可能被归咎于工作压力或不规律的生活习惯。然而,这正是糖尿病前期向我们发出的警告信号。

在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非常重要

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只能采取控制血糖等措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年轻糖尿病患者相比于中老年患者“带糖”时间更长,并发症的风险也更高。超标的葡萄糖在血管里堆积,会损伤全身的大血管、微血管,威胁患者的眼睛、肾脏、心脏、大脑,严重时可致下肢截肢、失明、心梗、脑梗、肾功能衰竭等。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首席专家李光伟曾在中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轻人在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非常重要,尤其是超重肥胖的年轻人,或是合并高血压的年轻人,干预效果非常显著。

“研究结果证明,糖尿病的预防越早越好。”李光伟说,糖尿病前期患者,用二甲双胍+生活方式干预的方式,比单独的生活方式干预能够额外降低17%患糖尿病的风险。对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能够降低35%患糖尿病的风险,对肥胖合并高压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能够降低45%患糖尿病的风险。其对于年轻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效果也比老年人群显著。

通过改善生活习惯预防糖尿病

针对糖尿病盯上年轻人这一现象,明智的做法是预防胜于治疗。在平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也能显著降低其并发症的风险。

首先,注意合理饮食。我们不需要严格限制自己的饮食,而是形成合理的膳食结构,控制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保证高纤维、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同时减少加工食品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同时,还应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这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使大脑和身体保持稳定的能量来源,还能改善血糖水平,从而预防糖尿病。

第二,定期进行体育锻炼。适当的运动不仅能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重,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例如每周进行至少3次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的活动,能够产生积极的健康效果。

第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压力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常见因素,我们要学会有效管理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帮助我们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第四,定期做健康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水平的异常变化,从而在糖尿病发展成严重问题之前采取行动。

此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也很重要。戒烟酒、少熬夜、控制体重,注意吃动平衡,把身体质量指数(BMI)降到正常范围内(18.5~24)。

聚焦

1.冻干水果是智商税吗

都说水果要吃新鲜的,一旦经过加工之后,营养所剩无几。冻干水果是智商税吗?所谓冻干水果,是由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制成的。抽真空解决了很多营养素和抗氧化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容易氧化的问题。低温冷冻又解决了一些维生素和植物化学物怕热的问题。

不过,真空冷冻干燥的食物非常容易吸潮,如果放在室温下久了,接触到氧气,也会较快地氧化。所以,通常都会把冻干食品放在真空充氮、避光隔氧的包装里。开包之后要赶紧吃掉。

还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把低温油炸的果蔬脆片误以为是冻干果蔬产品,其实它们完全不同。低温油炸的方式大大减少油脂的氧化聚合,避免苯并芘等致癌物产生,而且降低了美拉德反应的速度,能够很好地保持果蔬的原有颜色,也减轻了果蔬香气受热散失的问题。不过,它仍然是要升温的加热方式,难免会引起维生素的损失,也会损失一部分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最重要的是,低温油炸方式会大大增加果蔬食物中的脂肪含量。

2.情绪压抑的人更易长结节

结节,本质上是体积较小的肿物,它可以藏匿于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甲状腺、肺部、皮下……在中医眼中,很多人长结节除遗传因素外,还与体质有关,容易长结节的人大多有一个共性:情绪压抑。

传统医学常说“百病始于气”,肝气郁结,就是生病的开始:气机不畅,会导致脾胃运化水湿、津液的功能下降,生湿生痰;气滞状态下,身体内部就会出现气滞血瘀,时间久了,会使人体产生痰湿。气滞、血瘀、痰浊会随着人体经络游走,在五脏六腑间的某一处聚结,越聚越多,就会在不同脏器长成结节。心情压抑、烦躁易怒、两肋胀闷疼痛、咽部有异物感、消化不良、月经异常等是肝气郁结的表现。这类人要学会调节自我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多到户外放松心情,也可以选择适当运动来调节不良情绪。

3.低温烫伤后应该怎么做

近日,有演员发微博表示,自己从很冷的环境回到室内,使用蒸汽眼罩被“低温烫伤”,面部持续五天刺痛脱皮。许多网友表示,自己也有被暖宝宝或暖水宝烫伤的相似经历。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中心主任夏成德表示,相较于高温烫伤,低温烫伤则是身体长时间接触温度高于45℃而低于70℃的低热物体导致的慢性烫伤,一般发生于婴幼儿、老年人、瘫痪病人或反应迟钝的醉酒者,也常发生于睡觉期间。

日常生活中,一些取暖设备如电热毯、暖宝宝、热水袋、电暖气,都有潜在的致伤因素。由于感觉迟钝,皮肤与低温物体长时间接触而形成,烫伤往往也会到达真皮层,通常会引起局部红肿或是水泡,如果低温热源持续,会造成严重的烫伤,引起深层组织坏死。

发生低温烫伤,牢记烧伤救治“冲、脱、泡、盖、送”五项原则。1.冲:应及时用冷水小流速持续冲洗,持续时间最好达到20分钟以上,直至创面不感疼痛或疼痛显著减轻为止。2.脱:在冲洗的过程中,尽可能将烫伤处的衣物脱除,防止粘连,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保护伤处皮肤,避免撕脱。3.泡:疼痛明显者可持续浸泡在冷水中10~30分钟。4.盖:找寻干净的棉质布料如毛巾盖在伤处,一来防止送医过程中创面再次碰伤、擦伤,二来避免二次污染。5.送:在经过伤口处理后,尽快送往设有烧伤专业救治的医院,防止烧伤进一步恶化。

(综合来源:澎湃新闻、湖南日报、中国新闻网、科普中国、健康中国、北京青年报、生命时报、大河报)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438期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