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的“乌小蟹”已经华丽蜕变成“崇明清水蟹”,不但个头大、分量足,脂膏也十分丰满,只需要简单的清蒸即可激发出浓浓的鲜甜。这一转变的背后,养了近30年的螃蟹的“蟹王黄春”颇有发言权。
在岛外养蟹大获成功后,2009年,黄春怀着对故乡割舍不断的情愫,把蟹养回了崇明,带着大家一起致富。2013年,崇明蟹有了自己的品牌——“宝岛”牌“崇明清水蟹”,大大提升了崇明河蟹产业发展的能级。如今,崇明正在打造“世界级生态岛”,黄春对崇明蟹产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打通上下游产业,建立一整套产业链,把“崇明清水蟹”打造成崇明旅游的一块招牌,真正实现崇明农业转型发展。
黄春正在收网捕蟹。受访对象供图
摘掉“乌小蟹”帽子
曾几何时,背靠长江的崇明,河蟹苗种是全国有名的良种资源。但是,当时崇明河蟹养殖模式粗放,没有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导致崇明产出的蟹规格小、品质差。
崇明蟹真的养不大吗?不信邪的黄春2009年回乡后,准备用科技改变农业。凭借着崇明临江达海的得天独厚优势,加之政府聘请专家学者开展养蟹技术攻关,崇明的“乌小蟹”终于养大了。2013年,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支持下,黄春专门成立了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下定决心打响“崇明清水蟹”品牌。
做大做强产品深加工
农业有个特点即靠天吃饭。从黄春的言语中,不难感受到养螃蟹的不易:从放苗到最后的捕捞,养蟹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格外上心。
比如,夏天要担心高温天导致水质变坏,螃蟹因此缺氧;冬天,又要担心水面上冻导致螃蟹冻伤乃至冻死……一年四季、每时每刻都需要来回多次科学控水,谨小慎微地处理许多关键却又琐碎的事情。
一心想要把崇明清水蟹做大做强的黄春,不满足于单靠扩大养殖规模、改变养殖模式等方式扩大市场,打响品牌。他认为,必须发展河蟹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才能有效地推进河蟹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为此,黄春投资改造了一家蟹肉加工厂,开发了蟹粉这一深加工产品,一经推出即大受欢迎。工厂的投产,一方面为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增收渠道,也为蟹农增加了新的销售出路;另一方面,螃蟹作为时令很强的珍馐,深加工产品的问世让黄春提出的“一年四季有蟹味”成为可能。
打造旅游消费新体验
如今,漫步在“宝岛蟹庄”140亩的“蟹森林”,游客还能亲手投喂螃蟹饲料。“依靠适合崇明的螃蟹养殖方式,我们保证了崇明清水蟹的产量。现在,我们又尝试着把农业融合到旅游业,让游客在‘吃住游购娱’中爱上崇明。”
“农产品要变为旅游商品,农业生产场景要变为旅游体验场地,生产和旅游结合,旅游带动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黄春透露,作为今年崇明区政协委员,他在前不久举行的崇明区“两会”上自然特别关注乡村振兴产业相关的提案。“我们要把蟹产业从养殖农业向乡村振兴产业上转变,助力崇明生态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劳动报记者 李成溪)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