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载传承一盏茶,万里氤氲祁门香。祁红,它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也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千百年来,躬耕在徽州大山里的一代代匠人种茶制茶,传承了源远流长的制茶技艺,发扬了独特清新的茶文化,推动了蓬勃发展的祁红产业。2023安徽工匠年度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与茶的不解之缘
孩童时代的王昶,茶园就是他的乐园,从小就耳濡目染长辈们是如何种茶制茶。“我的父亲是制茶工,我的母亲是采茶女。”王昶说,小时候,母亲去采茶时,就用竹篓把王昶背到茶园去。母亲采茶,他就在茶树间玩耍。晚上下工,母亲挑着扁担回家,一头是装满茶叶的袋子,一头是坐着王昶的竹篓。王昶的一生都与茶香为伴,“所以人家说,我两岁的时候就跟茶叶打交道了。”王昶说,“现在我的女儿女婿也在从事茶叶行业,我们一家都和茶叶有着不解之缘。”
从学徒到制茶工,再到企业家、非遗传承人。一路走来,王昶苦心苦学,深入研究祁门红茶的传统制作技艺;他创新发展,结合现代加工工艺和技术,创新研发的祁红新品,多次甄选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2018年王昶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获中国茶叶行业十大经济人物、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等称号。
孜孜不倦磨技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让古老的制茶业焕发了新生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茶企转型发展的关键。我们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产学研为依托,密切关注前沿技术和开发热点,结合现有优势,加强红茶的研究创新并实现产业化。”王昶说。作为安徽省非遗传习基地及科技创新企业,王昶的企业坚持传统继承和创新发展的互促并进,创新开发了我国首条工夫红茶清洁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实现红茶加工技术突破。
祁门红茶的制作分为初制和精制。初制有四道工序,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整个流程从清明前一直持续到6月。精制环节更加复杂,包含分筛、打袋、风选、撼筛、拣剔、补火、拼配、装箱等十多道工序。其中拼配决定着产品的外形、内质、汤色和香气,是最关键的工艺环节之一。王昶的一手“拼配”技艺曾引得一片赞叹,他的技艺赋予了茶丰富的香气和口感,在扬长避短之中使茶叶在色、香、味上更具均衡性。如今,58岁的王昶依旧扎根在生产一线,“我每天早上6点就开始工作了,一天工作起码16个小时。”
作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昶毫无保留地将祁红制作技艺传授给学生,他先后带过50多名徒弟,其中不乏“90后”,这些徒弟已经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制茶高手。
茶香也怕巷子深
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黄山市祁门县,地处北纬30°黄金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壤优良,这里生产的祁门红茶,外形条索紧细秀丽,色泽乌润,滋味甘醇鲜爽,汤色红艳明亮。
“祁红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片‘金叶’。”王昶说,2021年,祁门县作为安徽省唯一代表正式加入万里茶道申遗城市联盟。2022年,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近年来,通过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祁门红茶已建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王昶创建的“天之红”祁门红茶品牌也入选了“皖美农品”。
作为祁门红茶的龙头企业之一,企业的发展与祁门红茶的知名度息息相关。“茶香也怕巷子深,我们一定要走出去竞争。”这些年,王昶一直致力于加大祁门红茶品牌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国内大型茶展。在他的推动下,祁门红茶走出了深山、走出了安徽、走上了“一带一路”。“我们的祁门红茶达到了美国和欧盟标准,现在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及中东等地区。”王昶介绍道,“出口创汇,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发展,还可以带动农民致富。”
绿叶子变“金叶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茶产业是祁门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也是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我们祁门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耕地少。农民想要增加收入要么去外地打工,要么就是依靠茶产业。”王昶说。
春茶香,夏茶涩。因此以前茶叶只在春季采摘,其他季节进入管护期。这样不仅收益不高,还增加了管护成本。而随着采茶机械的推广应用、夏秋茶的精深加工,现在无人问津的夏秋茶逐渐变成了“香饽饽”。“茶叶子采下来都是钱!”王昶说,“夏秋茶是不容忽视的增收空间,近年来,我们积极发动茶农采摘夏秋茶并进行精加工,将夏秋茶提供给制作糕点、饮料等食品加工企业。”
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王昶也一直在探索如何促进祁门茶旅融合。旅客走进来,名气传出去,“旅游会带动当地的吃住行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也会传播祁门红茶的品牌影响力,让更多人知道祁门红茶的独特味道。”王昶说。
今年1月22日,王昶作为省政协委员走上了安徽省两会首场“直通两会”现场。他提出要打造安徽省祁门县中国红茶出口基地,配套相关祁红文化展示厅或博物馆等展示空间,以“万里茶道”作为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文化历史,对祁门红茶区域品牌进行整体展示和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和“万里茶道”申遗故事、传播中华优秀茶文化。
(安徽工人日报记者 余珊珊)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