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甘海水,是在上个月的浙江年货节上,他的面塑展台位于展区的中心位置,人来人往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相当吸睛,令路人忍不住停下脚步细细品味、拍照留念。这一画面,后来出现在了央视《新闻联播》上。
再次见面,记者来到了位于杭州萧山的甘海水家中。与其说家,不如说这是一个小小的工作室,一眼望去,里面摆满了他的各种作品。甘海水正忙着为自己的龙年作品做最后的收尾工作,一番捏、揉、搓,一条造型逼真的面塑金“龙”惟妙惟肖。“不止这条‘龙’,我做了一个2.2米高、3.5米长的‘巨龙’面塑,摆在我工作的酒店里。”在甘海水眼里,这些作品就像他的“孩子”,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甘海水和他的“金龙”面塑。浙江工人日报记者 吴晓静 摄
从老家河南来到杭州已经24年,甘海水从最初的跑菜生,到厨师,再到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代表性传承人,他不仅用手中的小面团捏出了“大千世界”,也“捏”出了自己的多彩人生。
“一开始我就是奔着学手艺这个想法来杭州的!”回忆当初,甘海水的信念从未改变。成为厨师后,他喜爱上了果蔬雕,但却遇到了一个难题,“胡萝卜、西瓜、南瓜这些确实能雕刻出精美的作品,但是没法保存,摆放一两天就坏了,非常可惜。”
偶然间,甘海水看到同事用面粉雕塑出了一组作品。这一发现让他欣喜不已,从此,他踏上了自学面塑之路。“没有诀窍,就是练习,别人下班休息了、出去玩了,我不行,得抓紧时间练习。那时候互联网也没有这么发达,可以找到的资料不多,只能一点一点摸索。”
令他没想到的是,一个小小的面团把他难住了——雕塑出的作品,没过几天就干裂了。于是,甘海水又潜下心来研究面团的配方,这一研究就是3年,大大小小100余个面团摆满了他的工作室。
随着面塑技艺的提升,甘海水的作品也越来越富有生命力,从最初的花鸟鱼虫,到动物,再到人物,每一个细节都有他独特的构思。“就像这条‘龙’,从画草图、建支架、增加肌肉感,再到牙齿、爪子、鳞片的细节,我都要反复推敲,一边做,一边拍照、拍视频,反复看,力求精益求精。”甘海水说,创作作品不能心血来潮,得对每一件作品负责。
如何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是甘海水这些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的30多个徒弟,如今不少人已经出师,成为非遗传承人。前不久,还有人专程从青海慕名而来,拜他为师。甘海水也经常在社区开设公益课堂,教小朋友们学习面塑。“独木不能成林,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面塑、学习面塑,将这个手艺传承下去。”未来,甘海水想成立一个自己的面塑艺术馆,做更多有历史人文寓意的面塑。
从学一门手艺,到学精了一门技艺,甘海水尝到了努力的甜头,他拿到了杭州人才身份、获评了萧山工匠,住进了萧山区人才房。他把根扎在了杭州,更希望自己的这门技艺能在杭州得到传承与创新发展。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吴晓静)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