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会向“新”力丨深耕基因工程 揭秘神奇的生长因子
壁虎断尾后为什么能长出新尾巴?人受伤后皮肤为什么会自行愈合?走进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实验室,演示屏幕上,一个形似一棵树的彩色图案不断旋转。“这就是生长因子。”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介绍。
用十五年做一件事
李校堃从事生长因子研究的前十五年就做一件事——如何把生长因子提炼出来。
这件事很难。最开始,1万头牛的脑垂体只能提炼出1克生长因子。“这成本太高了。”李校堃说。
李校堃团队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找到了基因编辑制药途径,通过这种途径,他们终于实现仅用15升细菌发酵液就能够提取1克生长因子。这一巨大的技术突破,也让生长因子正式进入生物医药研发阶段。
大肠杆菌蛋白质动态影像(画面由AI生成)
创新链条“不断链”
“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周期很长,我们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但30多年来,我没有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李校堃说,培育新质生产力,应该鼓励科研人员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深入研究,从而催生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不仅要重视“硬科技”发展,也要重视“软环境”建设。“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整个创新链条‘不断链’,更要完善创新的生态系统。让好的创新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发芽壮大。”李校堃建议。
智慧医疗未来场景(画面由AI生成)
驶向智慧医疗蓝海
“如果将大健康产业比喻成一片蓝海,生长因子所取得的成果,还仅仅是在浩瀚的大海中捞了一把珍珠。”李校堃说。
未来,他期待数字技术的创新突破带来智慧医疗新体验。“挖掘大量的健康数据和医疗数据,能够揭示疾病的新规律。像运动手环、血压监测仪、医疗设备等,我们拥有广阔的智慧医疗应用场景,用好这些数据,就能够催生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李校堃说。
智慧医疗未来场景(画面由AI生成)
总策划:邬焕庆 常爱玲
总监制:齐慧杰 周宁 令伟家
策划:胡国香 何强
终审:张书旗 康丽琳
记者:朱涵 张璇 李涛
统筹:李瑜 唐颢宸
编辑:邱世杰 曾学真 林胜概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