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20多年潜心藏绣技艺,拉毛叶忠蜕变为指尖上的非遗传承人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劳动者之歌 | 绣出一片锦绣天地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05-01 07:41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劳动者之歌】

原标题:20多年潜心藏绣技艺,拉毛叶忠蜕变为指尖上的非遗传承人(引题)

绣出一片锦绣天地(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一根针,一缕线……针走线游之际,原本普通的丝线在拉毛叶忠的指尖上,变换成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20多年来,凭着对家乡“贵南藏绣”的一腔热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海省藏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拉毛叶忠用手中小小的绣花针,传承指尖上的非遗,绣出了一片锦绣天地。

藏绣源于公元9世纪,历史悠久、手法独特、风格古朴、品类丰富、针法繁多、色彩艳丽,与唐卡和堆绣并称为藏族地区三大艺术,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刺绣派系之一。

平滑的线条、细腻的针脚、传统的绣法、新颖的设计……在绣坊内,绣娘们聚精会神地穿针引线。拉毛叶忠仔细检查着绣娘们的作品,“这个人物的面部表情非常逼真,我们在一次次探索尝试中按照面部肌肉轮廓绣出层次,才做出这个效果。”

拉毛叶忠出生于有着“藏绣之乡”美誉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沙沟乡,那里几乎每位妇女都会刺绣。“贵南藏绣传统针法有平针、串针、跳针、回旋针等10余种针法,创作的各种图案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人物活灵活现,做工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拉毛叶忠介绍道。

过去,藏绣主要用于民族服饰、房屋装饰等方面,以自然传承的方式传承给下一代,深“藏”于农家大院。“以前学刺绣是为了给自己做衣服。”拉毛叶忠说,藏绣是藏族姑娘需要掌握的第一门手艺,能否绣出美丽的藏衣服饰,曾是藏族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小时候在奶奶和妈妈传授下学习刺绣,后来在父亲的服装厂学技艺。到了15岁,就外出打工,还远去四川的藏族餐馆当服务员。”拉毛叶忠回忆说,由于不怎么认识字,当服务员只能去后厨干最苦最累的活儿。

看到外地旅游景点各种刺绣产品很受欢迎,拉毛叶忠逐渐意识到家乡的藏绣也应该发扬光大。于是,她回到家乡,回到父亲的服装厂,开始潜心学习藏绣技艺。

在当地政府引导和支持下,拉毛叶忠和当地民间艺人走出牧区,去省外考察学习湘绣、苏绣、粤绣、蜀绣等中国四大绣的针法,让藏绣技艺推陈出新,更加凸显出藏绣自身蕴含的特色。

“你的起点比别人低,你就应该比别人每天多努力两个小时。”考察学习时一名苏绣老师曾对拉毛叶忠这样说,这话也成了她的座右铭。

“你看这两幅都是贵南藏绣,一幅生硬、粗犷,另一幅灵动、细腻,就是要通过学习其他绣法,不断摸索创新,让藏绣越来越精美。”拉毛叶忠拿着两幅藏羚羊作品作比较。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拉毛叶忠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传统藏绣焕发新活力。

藏绣产业想要做大做强,产品设计、质量、品类等都需要精益求精。拉毛叶忠独立设计研发了“藏绣香包”“藏绣挂件”系列产品,带领团队研发了无痕嵌接技术、对刺绣架子做了更全面的升级,并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

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镇下塔迈村村民石玉秀,经朋友介绍来到拉毛叶忠的绣坊学藏绣,“现在每个月最少有4000多元工资,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能凭手艺过上好日子。”

近年来,“养在深闺”的藏绣被制作成服装、摆件、唐卡等多种产品,藏秀工艺品配色更加讲究、绣工更加精致细腻、主题内容愈加丰富,作品远销海外。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拉毛叶忠通过搭建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增收创业的平台,加入藏绣产业的农牧区妇女也越来越多,培养出了20多名技艺精湛的学徒。

“看到农牧区妇女靠藏绣过上好日子,我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拉毛叶忠说,藏绣已形成“公司+农户”的发展业态,近百名绣娘实现居家就业、增收致富。

如今,“贵南藏绣”已逐步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基本形成了集技能培训、设计、配线、生产、装裱、鉴赏、采购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将“指尖艺术”转化为“指尖经济”。

20多年从事藏绣制作,拉毛叶忠先后获得海南州工艺美术大师、海南州工匠、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青海省藏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她的藏绣作品《释迦牟尼》2010年获得中国非遗博览会铜奖,《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获得2014年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

目前,拉毛叶忠正带领百名绣娘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一幅长268米的藏绣作品《格萨尔王》。“未来,我希望更多的农牧区妇女通过传承创新藏绣改变自己的命运,让藏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拉毛叶忠表示。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