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小长假,上海德福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机保小组组长杨成留在厂里加班,“有批订单急着交货,设备不停,我就不能走”。
从宿舍下楼走两三分钟就到车间,这条路杨成走了15年。2009年进厂后,他就一直以厂为家,一门心思只想做好一件事——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不耽误生产,还想方设法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让设备利用率最优化,做到节能减排。
杨成在检查设备。
为了这个目标,杨成带队攻坚,提出“老设备”维修“新方法”,主持推进了30多个设备改造和革新项目,他也逐渐成长为设备维修、能源供应保障的“技能大师”、职工心里公认的“设备维保专家”。
沉甸甸的荣誉是杨成一步一个脚印、走稳技能成才之路的见证:2018年入选“上海市首席技师”,2019年被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授予“杰出技术工人”,2020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2021年获“上海市技术能手”,2023年获“中国纺织大工匠”,202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杨成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杨成“机电设备”技师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他还带领团队集智创新、协同攻关,为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育才”,打造技能人才高地。
“从一枚螺丝钉的打磨,到精确至毫米级的工艺,唯有默默坚守,孜孜以求,以勤学涨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才能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就是杨成,一位设备“守护者”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杨成(右三)与团队成员交流设备安装的科学方法和注意事项。
与设备较真和自己较劲
杨成是湖北襄樊人,在湖北化纤技工学校完成化工工艺和机械设备专业学习后,进入湖北省化纤厂工作。“最初是想有个一技之长,进国企上班。没想到,和设备打交道后,对它越来越感兴趣了。”2009年,35岁的杨成在顺利完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习后来到上海,进入有着“科技小巨人”之称的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用他的话说,到技术更先进的地方,学本事,开眼界,挑战一下自己。
杨成很勤奋,来德福伦后,发现和湖北厂里生产的粘胶纤维不同,这里产的却是涤纶短纤,设备工艺更复杂。他拜班组长、上海市劳模赵伟康为师,用心学习,啃下很多专业书籍。“我喜欢和设备较真,同自己较劲,技术难点不琢磨个明明白白,会睡不着觉,拿下难题后,又会特别兴奋、充实和满足。”
为了能及时抢修设备,他常年住在公司里,每当生产设备出现维修难题,只要一个电话,他就会迅速赶到生产现场,第一时间处理设备故障。“我是党员,又是组长,我不干谁干!”他说。一次,公司锅炉在凌晨1点突发蒸汽泄漏,蒸汽压力始终达不到生产标准,机器被迫停了下来。几位值班维修工人因不会电焊手足无措,杨成二话不说拿起焊枪爬上蒸汽管道,冒着深夜凛冽的寒风进行电焊,经过3个多小时的连续焊接,杨成将蒸汽管道所有泄漏点全部焊牢,生产最终恢复正常。
“公司规定4条生产线一小时以上的故障率全年不能超过24次,这就要求我们对所有故障做好预知预判,只有心中有数,才能及时发现设备预警、适时维修保养。”在实践中,杨成总结出一套先巡检,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每天早上7点半,他提前一个小时到车间,向值班工人了解设备异常情况,然后分派各条线职工巡检,同时调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抽查设备,最后开早会汇总所有故障信息,逐一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一条故障发现、排除、预判的闭环设备检修链,不仅降低了设备故障率,也为产品尽快交付争取了时间。他介绍,换品种时需要重新拆装卷曲机,他们可以将两三个小时的拆装机时间缩短到半个小时,大大提高了效率。
杨成深知,光苦干蛮干还不行,作为组长,还要在管理上不断创新,有效协调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检修质量。他按照“定点、定时、定量、定人、定岗”“包机制、点检制”的工作方法,注重从润滑、紧固、冷却、清洁等细小环节抓起,对设备进行精细化维护保养,严禁设备带“病”运转。一系列管理组合拳下去,德福伦公司设备整体故障率逐年下降,设备运行质量和开机率得到有效提升。
创新助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德福伦是东方国际集团旗下一家新材料科技公司,专攻“专、精、特、新”的差别化、高附加值纤维新产品研发,打造“不可或缺、不可超越、不可模仿”的德福伦纤维品牌,这无疑对设备运维提出巨大挑战。
“现代人不仅要穿出时尚,还要穿得健康、环保,这些年来厂里研发出很多差别化绿色纤维,比如,低碳环保的聚乳酸纤维,用于面膜、内衣等,很受欢迎;还有超凉感、超发热等高端纤维产品,它们具有小批量、多品种、快速反应的特点,我们的设备就得随时跟上不同品种的工艺要求。”杨成介绍,从纺丝、卷绕、落丝等前纺工序,到集束、牵伸、卷曲、烘干、切断、打包等后纺工序,要保障4条产品线的设备平稳运行,压力大,难度也高。
产业工人对于产业发展的嗅觉最为灵敏,尤其担当产业领军人才的大国工匠,他们既是技术创新的“精锐主力”,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工匠良师”。
2019年,杨成在日常巡检工作中发现前纺1号线真空吸料系统易堵塞和打包空压机意外停机现象较多,为了保证生产的连续性,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1号线真空吸料系统加装旋风分离器和打包机清洁专用空压动力改造两大技术革新项目的技术攻关,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两个技术革新项目取得成功。
2019年,杨成领衔的“切断刀使用过程中的精益管理”获上海市职工先进操作法优秀成果奖;2020年,杨成作为第一署名作者研发的“含金属改性十字型酯化物的阻燃抗菌母粒及其制备方法”获发明专利证书;2021年杨成提出的4#线十八辊蒸汽系统改造的研究荣获上海市职工合理化建议创新奖。
杨成表示,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善于学习,精准对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要求,成为知识型劳动者;还要善于实践,成为技能型劳动者;善于钻研,成为创新型劳动者。
工作室打造技能人才高地
在致力于“创新引领、协同攻关、集智创新”的同时,杨成更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孵化,以人才培养之“质”驱动技术创新之“质”。
作为公司技师创新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双重领衔者,杨成在工作室创建之初便牢牢树立“时时追求效率进步,事事讲究技术创新”的工作理念,鼓励团队不断技术创新,群策群力,切实解决公司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为公司节约成本上百万元,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同时大大降低了职工的作业强度。
近年来,随着一批老员工到龄退休,机保组各岗位技能人才和关键岗位人员培养出现瓶颈和断层,杨成以两个创新工作室为舞台,打造技能提升“练兵场”。同时,与同样拥有“上海市首席技师”称号的周永华强强联手,携手并肩,共同打造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他们与一批有志于技术能力提升、肯钻研、能吃苦的年轻组员们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因材施教,因人设岗;每月组织2次理论培训和操作实践课,每年举办技能比赛,带领成员苦练内功,用班组“小细胞”激发企业“大活力”,在一批小改革、小发明、小创造和维修难点课题项目中实现了突破。
如今,机保小组37名成员中,上海市首席技师2人、金山区首席技师2人、高级技师1人、技师7人、高级工7人、中级工6人,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专业设备维修梯队,他们成为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在杨成看来,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公司需要培养大批具有扎实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具备现场技术处置能力、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的技能人才。他愿做“人梯”,为企业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我原本是个普通的技术工人,没有德福伦这么好的平台,离开集团、公司领导和团队的大力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我。今后,我将继续毫无保留地做好传帮带工作,以初心守匠心,把劳模精神传承下去。”
(劳动报 王慧)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