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关系

来源:辽宁日报
2024-05-07 11:00

原标题: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关系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要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同时深刻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深层本质等基本问题,对如何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准确理解和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把握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对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性作过生动描述,他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这表明,生产力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现实的生产力是历史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积累的“物质结果”,历史的生产力是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并在一定意义上制约和规定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现实的生产力发展尽管对历史的生产力有所改变,甚至有根本性的提升,但二者之间却不存在截然的断裂,而是一个前后相继、不断扬弃的历史过程。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性要求我们辩证地把握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从概念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确实有本质的不同。传统生产力主要依赖人力及初步机械化生产工具,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重复性生产的特征明显,往往伴随着高成本、低效率、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可见,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简单升级,而是颠覆性变革。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在现实实践中简单地抛弃传统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一方面,传统生产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同时,5G、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部分科技领域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些优势的取得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传统生产力长期发展积累的结果。抛弃了传统生产力和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生产力具有大规模、基础性等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循序渐进。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新型生产力,代表了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当前,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要在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带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同时,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使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把握好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是一定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其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调整生产关系,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各要素的提升、创新性配置及优化组合过程必然要求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才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要优化政府服务,放管结合,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法治环境,消除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梗阻和壁垒,加强区域间交流协作,实现地区资源优势互补,推进适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完善科研组织管理方式,规范科研机构的行政权力使用,优化科研成果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环境,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要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融合互惠,积极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为全球各类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整合国内外技术要素和人力资源,吸引、用好并长期留住全球科技创新人才,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持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把握好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力本身是一个有机系统,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生产力不断发展,其构成要素的特点和内涵也会发生变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催生了新的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要求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包括能够在颠覆性科技、在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也包括具有多维知识结构、能够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以及能够组织相关市场资源的企业家群体;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资料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等特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成为生产流程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范围更为广泛、类别更加丰富,不断向深空、深海、深地和虚拟网络空间拓展,不但涵盖新能源、新材料等物质形态,也涵盖数据等非物质形态。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但要求构成生产力各要素的创新发展,而且需要各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劳动者综合素质,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丰富劳动对象种类和形态,拓展生产边界,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在推动科技创新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要提升管理效能,推进平台化、网络化、生态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提升生产力要素的组合效率;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要发挥好数据要素的融合作用,利用数据要素的强渗透性及其兼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特点,进一步推动数据要素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以及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发挥数据对科技、资本等要素的放大、倍增作用,充分释放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乘数效应,促使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发生革命性变化。

[徐作辉 周帅辰,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