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劳动者之歌】
原标题:自2010年入列以来,“南海救115”轮长期坚守在祖国南海——(引题)
将救捞力量根植于广袤南海(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书闻
南海是我国重要的海上通道,越来越多的商船和渔船往返于这里。为了给大家保驾护航,2018年7月27日,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15”轮作为我国第一支海上专业救助民事力量进驻南沙岛礁执行应急救助值守任务。
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走访探寻他们克服恶劣气候环境,探索辖区水域境况,将救捞力量深深根植于广袤南海的故事。
值守南沙立潮头
南沙值守动态待命点距离大陆500多海里,路程远、时间长,自然环境恶劣,人员轮换、物资保障、设备配件保障以及技术支持是一大难题。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党员上。”救助船队党委书记李文告诉记者,面对南沙海域高温、高湿、高盐的特殊环境,进驻值守人员挑选政治过硬的优秀党员、专业过硬的技术骨干、身体健康的青年,用精良的装备、精干的人员、精湛的技能,确保值守队伍稳定。
与此同时,结合南沙海域水文特点,“南海救115”轮还有针对性地组织搁浅船施救、水上人命救助、潜水探摸、清障、遇险船拖带、对外消防等仿真训练。通过编制《南沙工作手册》涉救助船操作等10余项规章制度,应急值守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得到不断优化,救助船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
“现在我们在南沙海域的搜救手段与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应对海上救助抢险行动的手段越来越多。在必要的紧急情况下,我们还会出动直升机、配备专业潜水员,开展空中、水面、水下三位一体的立体救助行动。”南海救助局副局长张贵平表示。
常备不懈定深蓝
救助是中心任务,实战训练是日常工作。
多年来,“南海救115”轮坚持“以训练促提高”原则,提升训练质效,扎实开展恶劣海况和复杂气象条件救助、大风浪接拖、直升机夜航、岛礁救助、水下应急救生等专项训练,实战技能稳步提升。
2020年7月,一艘砂石船于粤东海域翻扣,接报后,“南海救115”轮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依托救助模块化投送建设,及时将潜水员及其潜水装备打包,通过救助直升机运送到事故现场,缩短了救援时间,成功从翻扣船救助1名被困长达17小时的幸存者。
得益于该救助案例的经验,“南海救115”轮将模块化投送建设运用到南沙海域值守中,使值守力量在南沙海域具备快速应对翻扣船施救、水下应急抢险等救助能力。在此基础上,中国救捞联合驻地单位,让值守力量可以提供紧急主动医疗服务,缩短遇险人员救助时间。
自2010年入列以来,“南海救115”轮共执行救助任务111起,救助遇险人员1361人、遇险船舶42艘,获救财产估值约75亿元。
履约尽职显担当
南沙海域航线密集,承载着大量的国际贸易和物流运输使命。
2023年9月2日,一外籍货船在永暑以西约10海里处发生主机故障,失控漂航,船上有19名外籍船员,并载有货物。南海救助局立即派遣在附近海域常态化值守的“南海救115”轮出动前往应急处置。
救助人员发现遇险船距离附近岛礁已小于5海里,并仍处于漂移当中,可能随时发生触礁搁浅险情,情况非常紧急。“南海救115”轮救助人员立即组织实施拖带救助作业,克服风大浪高等困难,最终成功将遇险船拖带远离浅滩区。
2023年3月3日,一艘巴拿马籍货船在南沙群岛万安滩西南约120海里因主机故障漂航,船上21名船员情势危急。接到险情报告后,“南海救115”轮立即赶赴现场。
海上涌浪巨大,4到5米的海浪拍打着低矮的后甲板,历经四五个小时,救助人员泡在海水里完成接拖,经过近10天的不懈努力,成功将遇险货轮拖救至珠江口安全海域,拖带航程近1100海里。这是南海救助局建局以来历时最长、航程最远的拖带救助任务。
“把希望送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像这样,中国救捞人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承诺。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