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推进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2024-05-14 11:22

原标题:推进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统筹部署系列重点工作,心理健康工作从局部推进转向系统整合。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需要突破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推进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导向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基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构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充分发挥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育人功能,体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价值,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首先,应从心理层面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次,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增强大学生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塑造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心理基础。再次,在最大限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育人资源的同时,把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方面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优化教育生态,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强大合力

完善高校多部门联动的工作体系。学校党委发挥主导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整体规划、人才培养体系、督导评估体系,贯穿学校综合管理的全过程;健全多部门联动,全员参与、全面投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强化保障、统筹推进。另外,在美化校园地理环境的同时优化人文环境,如让全体教师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朋辈心理互助成为校园常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有效载体,等等。

构建家校社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强化家校联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帮助家长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科学看待心理疾患;建立双向反馈机制,及时提供心理援助优质资源,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加深校医联盟。与专业医院签订合作协议,畅通学生就诊就医“绿色通道”,定期邀请专家科普精神卫生常识、坐诊,为学生提供便捷服务。促进校警联合。建立通报联动制度,及时监测学生心理状况,预防极端事件发生;积极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维护校园稳定。增进校社联络。注重推进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媒体等的深入合作,积极开展心理知识科普;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网络平台的综合治理,清理查处非法有害出版物等,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强化“五育”并举,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是“五育”的稳定剂。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况为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保障。同时,“五育”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比如,德育能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人生理想信念;体育运动能帮助大学生调节情绪、疏解压力;美育能丰富大学生精神、温润大学生心灵等。

具体可运用以下举措。首先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设立系统、长期的心理援助项目,提高教职员工压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加强对教职工行为的监督,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其次,建立覆盖全员的培训体系。重视职前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职工上岗培训的重要内容;统筹在职培训,任课教师、党政干部、班主任、后勤职工要掌握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另外,将心理健康教育扎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制定教育教学计划,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同时,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挖掘教育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营造接纳、温暖、安全、和谐的心理氛围;尤其是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注重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验真情、感受温暖、悦纳自我,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获得协调发展。

实施教育评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闭环

教育评价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实效性。高校应充分认识教育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抓紧抓实,助力建设持续、系统、科学的工作机制。

建立科学健全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教育评价体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评价要摆脱单纯结果性评价思维框架,实现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转变,从管理绩效评价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发展的转变。另外,为避免由行政职能部门作为评价单一主体而产生评价片面化的现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主体应该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受益者,从而推动实施者互评、受益者评实施者,增强主体间性,并在评价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评价方式从经验化到科学化拓展。在听汇报、审材料、实地走访等经验式评价方式的基础上,探索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进行评价。获得大数据支持下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教育评价从定性评价走向定量评价,从静态评价走向动态评价,使评价具有更科学的支撑。

龚勋,作者系湖南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负责人。本文为2023年湖南省高校优秀思政工作研究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