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回望南极,这些“极地建设功臣”最难忘的是什么?
“只要祖国需要,只要我老罗身体允许,下一次我还跟着大伙一起上南极!”5月13日,在中铁建工集团举行的极地工程建设推进会上,59岁的罗煌勋作为建设者代表的发言引来一阵热烈的掌声。
今年2月,中铁建工集团南极项目部圆满完成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的建设任务。“五一”前夕,该团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在此次推进会上,中铁建工对包括罗煌勋等10位勇士代表在内的南极建设者授予“极地建设功臣”荣誉称号。会后,他们向《工人日报》记者讲述了各自最难忘的南极往事。
10位“极地建设功臣”代表
2002年,时任项目经理刘笃斌代表中铁建工集团第一次踏上了南极大陆。当时的考察站建筑以集装箱式房为主,非常简陋。“都快到夏天了,咱们的考察站外边裹的还全是冰,看着都心疼,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越冬的。”刘笃斌说。
2007年,他再次出征南极,开展南极中山站“十五”能力建设工作,每天连续工作16个小时,五十天连轴转,持续高强度施工作业,从“虾米”瘦成了“虾米皮”。
2010年,刘笃斌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前往南极,南极建设者带队人的重任交到了罗煌勋手中。
刘笃斌和队友在中山站扩建工程开工仪式现场
10位功臣中,罗煌勋和张建是去南极次数最多的,都去了13次。
“穿上带有国旗的队服,我们就代表了祖国,也就有了强烈的使命感。”南极项目部生产副经理罗煌勋深有感触地说。
去南极连往返大致要4个月。最长的一次,罗煌勋连续驻守17个月。14年来,他在南极的时间累计近2000天。他坦言,在南极也会有无助的时候,尤其是对家人很亏欠。有一年妻子做手术,他虽然牵挂,但回不去。“为了那件事她到现在都骂我。”他半开玩笑地说。
通常,科考队去南极都是度夏——11月去,次年4月回。但有时候需要留少数人完成越冬任务。罗煌勋三次在南极越冬,他印象特别深的是跟撤离的同事们依依惜别的场景。“大部分人都坐大船走了,只留十几个人,鸣笛的时候特别舍不得,感到特别孤独。”
罗煌勋
水暖工张建曾两次在南极越冬。有一次温度达到零下42摄氏度,有个水管坏了。“水电是一个站的心脏,遇到问题及时维修很重要。”他说,“外面太冷了,伸不出手,那也得干。”当时一共去了10多个人,抢修了10多个小时。
早年在南极只能打卫星电话,一分钟要10多美元,“舍不得,两三个月才给家里打个电话”。但张建说,在南极有苦有累也有欢乐,他还参加过科考队组织的海滨足球赛。
去了13次南极,每一次撤离的时候他都很不舍。“干这个活就跟养自己的孩子似的,南极太远了,不知道下次还来不来。”
张建
机械师胡晴去过9次南极。“在国内每次只干一种活,到了南极人手少,开挖掘机、推土机、卡车,我都干。”
南极风大,今年2月胡晴遇到一场暴风雪。“在车里必须开暖气,否则玻璃有雾气,但玻璃遇到暖风容易结冰,看不清前方,只能趴在玻璃上看。”他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干完活要下车,车门一开,狂风席卷而来,他赶紧退了回去,连续试了三次,才冲回驻地。
今年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我是看着秦岭站一步步建起来的,临建、场地清理、基础,我都参与了,感情特别深。”胡晴说。
胡晴
安装工周实慧去过7次南极,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南极遇到地吹雪。飓风裹挟着地面的积雪掀起了漫天的迷雾,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能见度不足5米。为了防止被大风刮跑,他和几十个工友牵着绳子一起上下班,往返于工地和宿舍之间。
“只要一个人摔倒,把一群人都带上了。”他笑着说,“大雪天上班的路上我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在往返南极的航行中我们是同船共渡的队友,在南极建设中我们是开疆拓土的战士。”
周实慧金句频出,尤其是“难到极点才是南极”这一句被队友们奉为经典。
周实慧
油漆工徐森第一次去南极是在2008年,卸货的时候有一天大船另有任务要开走,把他和工友两个人留在冰面上继续干活。“四下无人,只有海豹偶尔从冰面冒个头,我们就在那里等飞机过来下挂钩接我们,那时候真有点害怕。”
他说,那时候刚去南极还不熟悉情况,后来了解到船开走的时候,周围的冰层会松动,有一定危险,“越了解越害怕”。
徐森
“我才去了4次。”项目部总工程师曹涛说,他是经过“努力争取”才终于成为南极建设者团队中的一员。
“为什么那么想去?”记者问。
“一开始想去看看南极,看看企鹅、冰山、大海,去了发现不是我想象中那样,我们在南极所做的比那些景物更有冲击力。”
“怎样的冲击力?”
“真心的付出了,也看到了成果。能为科学家们的南极科考提供平台,我非常自豪。”
曹涛
回想起秦岭站建设历程,项目经理郑迪形容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秦岭站创造了南极考察站建设的五项之‘最’——建站人数最多、卸运物资最多、单体建筑规模最大、建设条件最难、建设时间最短。”
1个月海上航行,5次破冰开道,日均作业时间超15小时,仅用13天提前完成秦岭站区域9300吨物资的卸运工作,不到15天就完成了秦岭站主楼钢结构搭建,仅用52天完成了秦岭站结构和外幕墙施工……他如数家珍。
“南极的1月通常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也是施工的黄金窗口期。但今年的气候有点反常,刮风的时间比去年多了一倍。”他说,到了1月下旬,天气开始恶化,大雪纷至、落地不化。在幕墙板安装的关键期,一场12级的飓风即将袭来。队员们连续作业10余个小时,赶在飓风来临前完成了4个迎风面幕墙板的安装。
“‘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我们的队员用自己的行动做了最朴素的阐述。”郑迪说。
郑迪
(文\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蒋菡 图\受访者提供)
BIM赋能 智创未来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北京技术中心BIM班组于2020年6月正式组立,由4名90后现场技术骨干人员组成。班组成立以来秉承“一切工作为项目”的理念,苦练内功,形成以铁路四电工程为主、城市轨道交通为辅的BIM技术全专业全周期应用服务能力。(报送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北京技术中心)
工人日报客户端班组天地第314期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