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语文试卷注重“把课堂表现考出来”

高考大作文“历久弥新”“打开”二选一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4-06-08 10:57

原标题:语文试卷注重“把课堂表现考出来”(主题)

高考大作文“历久弥新”“打开”二选一(副题)

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昨天一早,北京2024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正式落下帷幕。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表示,202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在稳定试卷结构、考查内容、试题类型的前提下,进一步体现对素养立意的育人目标、育人成果的思考,继续突出北京卷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学科育人与时代需求相互呼应的特色,实现稳中求进,守正出新。本次高考(北京卷)还体现了“把课堂表现考出来”的特色。

作文体现对传统文化再创造

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提到,高考语文(北京卷)引导考生从个人发展、文明赓续等角度,认识开放创新与发展进步的关系。北京卷用贴近时代形势要求的话题和素材,体现语文学科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

以大作文为例,大作文第(1)题以“历久弥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久”指时间之久,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物未能承续、逐渐消失;而有些事物,经历岁月的淘洗、磨砺而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加熠熠生辉。作文用导语提示题目的意思和写作的话题,列举了“古老的经典”和“杰出的思想”两个例子,以“常读常新”和“常用常新”相对应,“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则进一步引导考生不仅可以把文学、艺术、思想等作为话题,更可以把视野扩大到民族精神层面,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活力与更新,思考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内在原因,从“历久弥新”的意义、方法、价值等多个角度进行写作。考生基于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等任务群的学习,联系已有经验,实现课内外迁移,在表达与思辨的融合中深入思考:什么样的“经典”“思想”和“精神”才能更显价值,这些“经典”“思想”和“精神”何以保持这样旺盛的生命力,那些未能传承的事物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等等。题目的历史内涵丰厚、时代气息鲜明,思考空间广阔。

大作文第(2)题以“打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打开”一词的语义浅显,作为动词,后面可根据所补充的宾语的不同而引出丰富的话题。导语提示了三种情境:“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并以开放式结尾提示学生可以自由展开联想。三种提示的情境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既包含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又延展到国家科技创新的前沿话题;既引导学生快速建立生活经验与作文题目的关联,又启发学生关注自身生活之外的更多的“打开”,展现自己不同的视角和对生活的不同体验,以及在记叙类文本的写作或创作上的才能。

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表示,两道作文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们当前所倡导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继承和再创造的总体精神。通过切近时代和生活的写作任务来传播理念、深化认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自信的精神、健康的情感,是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也是北京卷的一贯追求。

除作文之外,在测试素材的选择上,多文本阅读用通俗的语言启示考生辩证地看待气候与社会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体现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文言文选取墨子批判世事命定的文章,体现当代对古人智慧的汲取,语言基础运用以《黄河大合唱》在抗战时期和当今社会的精神意义为素材,这些都与作文主题构成一定的呼应,从试卷整体的读写层面实现对考生的思想熏陶和价值引领作用。

重视综合性、灵活性和整体性

高考语文(北京卷)情境创设多样、开放,突出不同情境的不同测试内容。在微写作中,创设考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突出对写作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的关注。例如微写作第(2)题以“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为依托,以驻留两日进行研学为目的,征询对目的地的建议。推荐名人故乡,陈述推荐理由,在开放的空间中,既考查考生学习视野和知识广度,也考查符合情境特点的构思和逻辑表述。

高考语文(北京卷)还以素养为先,依据情境特点设置任务和问题,体现对综合性、灵活性和整体性的重视。今年,在情境的复杂和丰富性上继续创新,这主要体现在古诗阅读的材料组合上。试题选取唐代诗人李贺著名组诗《马诗二十三首》中的四首,形成了体裁、题材一致,但在具体内容、情感内涵和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的一组诗歌,与以往单篇作品相比更为丰富多样,测试方面突出整体阅读和比较阅读。

北京卷素材与教材相呼应

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表示,高考不仅承担测试功能,也具有对教学的导引意义。基础教育以课程标准为纲,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呼应和细化,因此,北京卷立足课标,注意与教材形成或隐或显的呼应。素材与教材的融通,引导教学要重视教材中经典作品在文化素养中的意义。如文言文取材于《墨子》,其人其文考生在初高中阶段都有所涉及;古诗阅读选用的四首诗中,“其五(大漠沙如雪)”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

试卷联系教材,不是把教材作为测试素材去使用,也不是考查知识或方法的死记硬背、简单复现,而是考查对不同文本情境的精准把握,通过在日常学习中的积累、积淀形成的温故知新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北京卷“把课堂表现考出来”特色的体现,也是北京卷力求让教材成为培养语文素养重要载体的命题意图的体现。

责任编辑:宋新雨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