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匠汇·2024年“湖湘工匠” | 郭东妮:给机器人装上“眼睛”

来源:中工网
2024-06-14 11:25

她是“95后”新一代制造工人中奋斗与专注的工匠,也是智能制造一线精益求精与善于创新的标杆。

“95后”姑娘郭东妮是中南智能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中南智能”)高端装备事业部副总工程师,长沙市“小荷”青年人才,长沙市劳动模范,2024年“湖湘工匠”、湖南省巾帼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湖南省巾帼建功标兵。作为核心成员,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技术攻关;并针对纺织领域、水泥运输领域痛点问题,主导或参与研发了智能验布系统、袋装物料装车系统等,有效破解行业发展瓶颈,形成示范应用,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敢想敢干

做梦想成真的实践者

2018年4月,在湖南大学控制工程专业攻读研一的郭东妮,进入湖南中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下属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实习。2020年7月,她正式入职长泰机器人公司,并快速成长为公司机器视觉及人工智能算法研发项目组组长,现任公司高端装备事业部副总工程师。

“我们团队的工作就是给机器人系统装上‘眼睛’和‘大脑’。”郭东妮介绍,通过研发算法和软件,保障机器人系统能够正确抓取水泥,这样才能达到机器人系统代替人工的效果。有一次,在测试抓夹力量的时候,抓夹抓破了水泥袋,水泥灰从高空中喷洒下来,他们大声呼喊着同伴一起朝外跑,最后大家互相一看,每个人都灰头土脸的,差点认不出来。

算法研究出来后,被应用到机器人系统上,等机器人系统送到工厂正式使用,郭东妮的工作还没完成,她要及时调整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保障这一系统能够顺利应用于实践,“我们经常要出差到不同的工厂,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问题”。

敢啃硬骨头

做科技创新的示范者

在纺织领域,以往生产出布匹后,需要大量工人逐一人工检查有没有破洞、翻网等瑕疵,非常耗时耗力,且准确率也低。行业面临缺陷检测智能化程度低、智能检测设备成本高且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在参与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时,郭东妮和团队成员就有意破解这一行业发展痛点问题,助力纺织行业智能化升级,但当时国内没有成熟经验,作为技术负责人,郭东妮只能带领团队成员边摸索边突破。

郭东妮带领这支90后硕士“娘子军”驻扎在离家千里之外的纺织生产现场,24小时轮流蹲守在生产线旁,一待就是好几个月,收集了数以万计的数据。

夏日车间温度超过40℃,异常闷热,她们穿着长衣长裤,全身湿透,只有不停地喝水来缓解闷热。“事实证明,研发工作是不能脱离生产实际的,只有坚守一线,才能最快速最精准地抓住行业痛点问题并加以攻关。”郭东妮说。

在生产现场采集到足够样本后,郭东妮又马不停蹄地进行算法开发及运行测试等。功夫不负有心人,郭东妮团队终于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布匹瑕疵检测系统——“ZTVT胎基无纺布自学习视觉系统”,用人工智能解放了工人双眼。目前,这一适用于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智能验布设备系统,误检率低于0.1%,市场占有率达到50%。

勇挑重担

做创收创效的奋斗者

入职三年来,郭东妮已快速成长为智能制造一线的技能骨干和智能装备研制带头人。作为智能制造一线青年人才代表,郭东妮参与了第一届全球铸造行业科技青年论坛并获得中国赛区前8名。

这三年间,郭东妮还申请专利5项,撰写软著4项,发表论文2篇,牵头制订《智能视觉验布系统团体标准》。作为项目组核心成员,她参与重大装备研制的2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已通过验收,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接受了省委省政府“三高四新”战略产业项目现场观摩。

作为国内智能制造行业的“头部”领军企业,中南智能是湖南省唯一拥有工业机器人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的企业,拥有湖南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长沙一号”,以及升级的“中南一号”。他们的产品和技术覆盖110余个工业场景,拥有行业首台套40余项,是国内机器人行业实施首台套项目最多的企业之一。

湖南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申文珍 实习生 覃琴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