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临海市总工会准确把握产改工作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结合点、着力点,推动杜桥眼镜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临海市杜桥镇经过50年的发展,已拥有“中国眼镜生产基地”“创建国家级眼镜产业质量提升示范区”两张国家级金名片。现有眼镜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近7万人,总产值超70亿元,其中太阳镜年产量超2.5亿副,约占全国产量的30%,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太阳镜出口基地。
在如此庞大的眼镜产业中,临海市总工会又是如何把握产改工作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结合点、着力点呢?6月17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台州湾北面的杜桥镇。
盈昌集团的职工正在生产眼镜。浙江工人日报记者潘仙德 摄
在杜桥镇,盈昌集团有限公司是当地最大的一家眼镜生产企业,拥有员工800多人,其中,外地职工占三分之二,有300多个员工手持各类技术等级证书,最高的工资可拿到1万多元。
“一副眼镜共有86道制作工序,其中塑料喷涂工艺是最难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公司定期组织开展职工喷涂技能培训,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操融入到生产中,助力产业工人以训提技。”盈昌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生产的总经理董林弟说。
“刚工作时工资才3500元,现在工作了3年已经拿到了高级证书,工资涨到了7200元。”职工刘涛洪说。
在杜桥,以技提薪已成为产业工人的共识。临海市眼镜商会与行业工会联合会在临海市《行业性能级工资集体协商规范》指导下,推动眼镜行业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形成技能等级提升、技术入股分红、技术贡献奖励、技能竞赛奖励、股权投资激励、职务岗位晋升等六大“以技提薪”标准化操作法,推动签订集体协议1000份,覆盖职工6.3万人,实现“职工收入高起来、企业规模壮起来、产业发展强起来”的正向循环。
杜桥镇党委副书记、总工会主席林李洁对记者说:“为解决企业的人才问题,我们出台了《杜桥镇‘十百千万’产业人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眼镜产业工人技能培育体系,每年培养400名学历技能‘双证’人才,为眼镜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为解决众多眼镜生产企业碰到的难题,今年5月14日,杜桥镇投资的“镜享未来”综合服务平台开始运营。这是一个集创业创新服务中心、共富工坊孵化中心、技能培训中心等功能区块的平台,由“政府+院校+协会+机构+企业”五方组成的“飞地产才”运行模式,开展技能培训、人才输送、成果转化、科研合作、产业导入等服务。成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困难30余个,引进青年大学生2000多人。
在“镜享未来”园区,记者看到,除了政府职能部门在这里办公外,还设有“共富协作站”“共富直播间”“共享书吧”等十多个功能区。
据了解,“镜享未来”园区里有170家眼镜生产企业,为了解决他们的技术问题,对外有天津职业大学眼视光工程学院等22家高校科研院所,对内联合东部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同时,还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人才集聚优势,由设计师、技能工匠等组成的12名“共享人才官”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分享着行业新需求、款式新潮流以及知识产权新规。
“前不久,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企业在材料改性、镜片变色、防雾、镀膜等技术方面存在卡点堵点之后,第一时间对接浙江大学专家课题组,以‘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团队到杜桥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对接,围绕材料增值回收技术、绿色涂装技术、3D打印技术等领域交流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帮助眼镜企业攻坚克难和转型升级。”杜桥镇党委委员屈姝彤说。
针对眼镜生产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大部分是外地员工的情况,当地党委、政府、工会十分重视眼镜产业工人实际需求,建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权益保障体系,广泛开展“安居”“安学”“安薪”“安养”系列行动,解决产业工人“急难愁盼”问题。目前,已设立综合就业服务站,由当地政府、工会、人社等12个职能部门轮驻,8个社会机构临驻,实现服务事项“一站通办”。
“一边是向科技要动力,向高攀登;一边向产改要活力,向新进军,临海市总工会将充分发挥财贸产业工会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最大程度的服务,当好产业工人‘娘家人’,共同助力临海眼镜产业高质量发展。”临海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董先米表示。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潘仙德)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