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一件件重庆三峡文物从泥土里被捧出时,岁月的刀锋已将其躯体侵蚀得支离破碎,文物修复师们用高超技艺,让它们得以再现昔日华光

文化中国行|上万件文物在时光里“重生”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06-23 03:56

【文化中国行】

原标题:一件件重庆三峡文物从泥土里被捧出时,岁月的刀锋已将其躯体侵蚀得支离破碎,文物修复师们用高超技艺,让它们得以再现昔日华光(引题)

上万件文物在时光里“重生”(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阅读提示

从2012年至今的12年时间里,为了让这些中华文明、长江文明的见证者“重生”,重庆上百名文物修复师埋首实验室中,为它们拂去灰尘、洗去锈迹,为它们接上断肢、补上残缺,共计修复15000余件(套)。

矫形、补洞、除锈,让近2000岁的铜马再现矫健身姿!近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妙手匠心 重现华光——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展”现场,一件来自东汉时期的铜马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穿越千年时光而来的铜马,见证着汉代的强盛国力,展现了汉代精良的青铜铸造工艺。

“这件看上去体型矫健、气宇轩昂的铜马,刚出土的时候,已经断裂成了好几截。”青铜器修复师赵晓宇说,在拼接开始前,修复团队要将变形的马腿和马颈进行矫形,再修复铜马各部分躯体上的破洞,拼接之前,还需CT除锈,前前后后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

近日,位于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首次开展了碑刻文物的修复工作。城中白帝庙内有隋唐以来的73通书画碑刻,分东、西两处碑林,包括《凤凰碑》和《竹叶碑》等著名碑刻。而此次将要修复的石质碑刻文物有56通,由于人为破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碑刻均出现了病害。

90后文物“医生”胡娟正在为一幅画全色,也就是用笔墨把古画的残缺之处补好。由于古画的墨色与现在已有所不同,加上墨色的深浅变化,极其考验文物“医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和调色能力。

事实上,修复不仅要求文物“医生”能熟练用刮刀、镊子、针锥等工具,还要与薄如蝉翼的绢、绫、纸打交道,会“揣摩”古人心思。胡娟和同事还学了工笔画,以求达到“补处莫分”。

文物修复讲究“修旧如旧”,重庆三峡博物馆修复师杨军少时入行,如今已干了30多年。在她看来,修复古画,既需回春妙手,更要有敬畏之心。记者看到,文物“医生”的她正小心翼翼地用羊排毛刷对古画除尘。

修复一幅古画前,文物“医生”要为它做个“全身体检”。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放大到200倍观察古画病害、纸张帘纹、分析纸张种类。清洗、揭裱、修补、全色,修古画等大的步骤就有10多道,细分下来工序更多。“完成一幅古画修复,根据难易程度,常常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急不得。”杨军说。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幸军说,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动员了全国的考古力量。曾有业界专家担心,重庆有没有能力修复这些出土文物,随着《重庆三峡库区出土文物2022年度保护修复项目》顺利通过中期评估,以及接连荣获“全国十佳”,重庆文物修复实力得到业界专家认可。

见证着历史的辉煌与文化的厚重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翠云山巅的多功城,拥有800多年的历史,与合川钓鱼城齐名,为古代山城防御体系中古城池之一。是研究巴渝地区历史、政治、军事及古城堡建筑的实例,具有代表性文脉意义。

顺着阵阵清脆的“叮当”声来到古城池多功城内城,记者现场看到,城内的地面建筑墙体基址已基本清理加固完成。眺望前方的城墙,只见三五名文物修复工人组成一组,手持钢錾和凿子躬身规律地凿击着,一点点“开垦”着补配石材,一寸寸恢复古城墙原本面貌。

幸军告诉记者,古城墙修缮不是简单地砌墙堆瓦,更不是简单地起复高楼,对暴鼓病害的区域要进行拆砌归安,对城墙结构失稳的墙体需加固,坍塌区域砌块则需进行整理……短短550米的古城墙,需根据其原本的状态“对症下药”,每一次“手术”都需“望闻问切”,才能尽可能地保留文物的本来面貌。

目前,数十位文物修复工人正通过软毛刷、钢錾、凿子,一点点为我们揭示出这个古老城池的生动面貌。这座古城即将焕发新生。130、137、129……古老城墙上一块块标记着自己“专属编号”的砌石格外“显眼”。

“这些标号的都是经过拆砌过的原有石料。对于松动、开裂的部分砌石我们会进行局部拆砌,为了确保古城墙的‘原真性’,就想到对每块原有石料进行编号的办法。”多功城遗址公园环境整治与设施完善项目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像孔洞、小型裂缝会采取灌浆的方式进行结构补强,灌浆材料以石灰、砂、桐油等为主,具体配方由有资质的专业岩土加固机构进行试验获取,以求最大限度地维护好遗址的整体风貌。”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多功城以山岩为城,视线极佳。若是夏季天气晴朗,站在多功城可360度环视远山近水,远至北碚、水土、蔡家、歌乐山, 城中的大坪、浮图关,甚至重庆与邻水交界的华蓥山均清晰可见。预计年底完工的遗址公园将再现巴渝古城池魅力。

为文物修复事业注入活水源泉

“各文博机构修复技术路线不尽相同。比如修复瓷器,考古院和三峡馆的技术路线就不一定一样,但都会遵循文物保护基本原则。大家更加注重的是什么?是检测分析,是信息留存,因此文物修复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了。”幸军说。

奉节县白帝城博物馆馆长雷庭军告诉记者,该馆在对古城墙进行修缮时,多次邀请相关文物保护专家现场调研指导,聘请当地知名的石匠师傅参与城墙修复。

“通过师承制、名家指点等方式,我馆逐渐建立起一支传承有序、门类齐全、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文物修复队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副主任赵雄伟说,该馆非常重视修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像在‘2022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的赵晓宇、周昱岐两位90后文物修复师就是我馆自己培养的。”

“通过师承制和引进人才两手抓,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持续为文物修复事业注入活水源泉。”幸军说,截至目前,全市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65人,其中高级职称40人,全市共8家单位具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

据了解,随着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大足石刻文物医院的建成投用,重庆文物修复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此外,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自然博物馆等市属文博机构均设有修复中心,且形成了差异化发展特色,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文物修复体系。

责任编辑:朱晶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