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记者 朱洁英
6月上旬,正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冬小麦收割的时候。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科创名匠史占良站在田埂上,望着阳光下金黄的麦穗,心里满满的成就感,一整年基本无休的忙碌,总算没白忙活。
史占良已经在田间地头守望了40年。1984年,史占良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原河北农业大学昌黎分校)毕业,进入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一直从事小麦科研工作。
史占良在麦田中试验。受访者供图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粮食短缺,小麦研究以高产为目标。史占良主研培育出的“冬小麦新品种冀麦38号”,将小麦亩产从4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成为河北省小麦千斤县的首选品种。
到了九十年代,节水成为小麦研究的主要方向。“节水的概念提出来时,我们其实已经培育出这个品种了。”史占良回忆,由于河北省缺水,为适应生产需求,研发团队便培育出了一种节水品种——浇水少,但是产量不降。
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该品种进行优化。经过六七年的选育,五年的实验,前后共十几年的时间,终于培育出“冬小麦节水高产新品种选育方法及育成品种”。
这还远远不够,史占良和团队力求从理论上进行创新。“这个品种有什么样的根系?茎秆是什么样的?柱形如何?叶片的功能怎么样?”最终,史占良等人根据实践,总结出一套选育方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史占良在麦田中观摩。受访者供图
一个品种的优化为何能耗时十多年?首先需要根据小麦目标形状对种子资源进行筛选,接着利用杂交创造新的变异,继而对变异后的种子进行选择——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血缘”关系近的小麦品种在这一过程需要四五年时间,关系远的则长达五六年;最后还需要近5年的区域试验,鉴定培育出的品种适合哪个地域,例如河南、河北、天津等。
“我们育成一个品种最少需要12年,人生能有多少个12年!”史占良曾对后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还有心血!”
春去秋来,时间跟着麦子的生长周期流转。史占良走进麦田,埋头深扎。“我们在地里看见一粒好的麦种,一棵好的株系,都能陶醉地欣赏半天。”史占良说,“人在麦田心却不动,仅仅是转悠一圈,是出不来成绩的。”
史占良在麦田中指导。受访者供图
麦田里的心动有多美?“春天时,麦苗一发青,麦田一片绿,我心里就特别高兴。”史占良总爱用老一辈小麦育种专家常说的话自勉:“你得透透气,到田里去忘记烦恼,遇到好的品种再欣赏欣赏,会更高兴。”
史占良在麦田中走一走,看见叶片被二三月份的气温冻蔫了一大半,就知道这个品种不行;看见叶片宽阔、茎秆壮而结实,就知道这苗型不错;看见麦苗清秀,会思考是不是外强内弱?看见其他的特征,会思考它们内在的品质和外在的商品性如何?适合做面包、擀面条还是蒸馒头?……天天在地里看来看去,有关小麦的一切,便在这位育种专家的思索中长成参天大树,并开花结果。
他培育的冀麦26、冀麦38较好地解决了小麦早熟与高产的矛盾,石4185、石麦18和石麦26较好地解决了高产与倒伏的矛盾,石家庄8号、石麦15、石麦22等较好地解决了节水与高产的矛盾……据不完全统计,仅育成的石麦系列新品种,累计应用2.8亿亩,增产小麦125亿公斤,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30多亿元,节约地下水资源120亿立方米。
最近八年,史占良更多的是从事河北省小麦产业的生产管理,解决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现在好的品种、好的技术都有了,但是怎么让农民都用得好,提高生产利用率?”
史占良正给学员进行技术培训。受访者供图
2023年,史占良在河北省霸州市的田地里指导农民生产两个多月。“我在农业生产指导之前,先给农民做培训,推荐好的品种。好的品种能增产100多斤/亩以上。”
接着是播种技术的传授。“霸州播种量偏大,平时30斤/亩都偏大,它却能达到70斤/亩;肥料配比也不合适,钾、磷、氮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说起对农民的生产指导,小麦播种的注意事项,有关种植小麦的时间、用料、收成等,史占良滔滔不绝。
40年科研生涯,史占良曾3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为1999年获奖的“冬小麦新品种冀麦38号”,2005年获奖的“节水高产型冬小麦新品种石4185”以及2011年获奖的“冬小麦节水高产新品种选育方法及育成品种”。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心系麦田,如今60多岁的史占良仍耕耘在田间地头,将科研成果呈现在农民的笑容里,写在祖国大地上。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