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记者 李新媛
五月的清华园书声朗朗,鸟语花香。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前停满了一排自行车,学子们踏着自行车从教学楼或宿舍赶到图书馆继续一天的学习。这座建筑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建筑师,全国科创名匠任飞最喜欢的校内建筑之一。
它始建于19世纪20年代,近百年来经过几代建筑师加建扩建和文化传承,巍然屹立在清华校园内。设计,为每个时代的阅读所需,这是走进这座知识的殿堂最大的感受。“我更倾向于探讨建筑的‘品格’,好的建筑需要传世的美感,更需要予人以温度。”5月27日,中工网记者走进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任飞进行专访时,他如是说。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建筑师,全国科创名匠任飞。受访者供图
受清华大学建筑学科的传统影响,任飞对中国建筑文化具有深厚的感情。他认为,老建筑体现了彼时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有其保留的价值;但它也是鲜活的,在保留它所代表的城市肌理的同时,经过改造能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建筑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要做到为人服务。”在传承与创新之间不断平衡,从而达到建筑的实用性,是任飞一直在探索的方向。
因此,在所承担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他坚持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并重,主持与合作完成国家植物博物馆、北京电力科技馆、钓鱼台国宾馆3号楼及网球馆、北川抗震纪念园幸福园展览馆等各类建筑设计项目50余项,将中华文明基因传承于一砖一瓦之间。
任飞作为项目主创参与设计的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永久会址。受访者供图
博士在读期间,任飞曾随南极科考队完成中国第19次南极科考任务。
2002年,任飞和同事先后前往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两个站区。这一次的经历,给任飞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他们面临诸多问题:每年只有夏季两三个月的施工窗口期,冬季极夜期间,所有室外施工都被迫停滞;“与世隔绝”的南极缺乏社会支持,物资运送都需要靠船;南极生态环境脆弱、修复能力差,人类活动必须小心再小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踏勘和生活,大家对科考站的能源系统、供水排污、物资供应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在独立封闭、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如何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他们也都有了切身的体会,尤其是心理上的孤独感,这些都需要在站区的规划建设中有所考量,给与合理的回应。
任飞在中国南极考察“十五”能力建设中山站工程现场。受访者供图
科考站的建设持续了很长一段时期,任飞也随中国科考队完成第19次南极科考工作,在此期间他还完成了我国首部以南极科考站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高水平博士学位论文,为推动我国极地建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任飞长期从事体育建筑、教育建筑、文化建筑、极地建筑的设计实践,不断深化建筑设计理论研究,深耕中国建筑文化传承及其在公共建筑中的当代表达技艺,关注低碳技术、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建筑文化、传统建筑技艺的有机结合。他主持完成各类建筑设计项目50余项,曾获全国、省部、行业、国际等奖项三十余项,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与课题,取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空间是建筑的本质。不同的空间对应着不同的心情,只有使人真正待在舒适愉悦的空间里,建筑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服务。”任飞说。
某处建筑外的一隅,阳光洒下来暖洋洋地,人们三五成群地在阳光下聊天,画面温馨而惬意。
任飞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一刻,这是建筑师的“职业病”,也是独属于他们的感动时刻。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