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不朽的红军 永远的党魂

——新华社记者探访5位百岁老红军记事

来源:新华社
2024-06-30 11:15

原标题:不朽的红军 永远的党魂——新华社记者探访5位百岁老红军记事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

红军,一个永不磨灭的军队番号。

长征,一曲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

从1934年到2024年,距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已经过去了整整90年,当年那群头顶红星的少年如今身在哪里?他们生活得还好吗?

在党的103岁生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满怀期待踏上寻访之旅,找到了5位老红军,其中还包括1位当年的藏族红军女战士。

他们都已百岁高龄,最年长的109岁。

甘肃兰州,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101岁的老红军鲍彦章在“七一”前,迎来了入党76周年纪念日。

“各项体检指标都很好,精神状态也很好。”科室主任丁小涵介绍。医护人员买来蛋糕,在病房里为老人过一次党员的“政治生日”。

鲍彦章高兴得像个孩子,起得特别早,还特意嘱咐女儿鲍军凤:“给我戴上党员徽章。”

尽管已经忘记了许多事,鲍彦章仍记得76年前入党的时间和地点,甚至还能用一口浓郁的陕北安塞口音,从头至尾诵读入党誓词。

读到“永不叛党”时,鲍彦章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安徽六安,一处自建的小院子。106岁的胡正先老人是一名86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位12岁就参加革命、后来亲历长征的“红小鬼”,祖上三代都是篾匠,参加红军前未曾吃过一顿饱饭。

带着父亲“你要另寻一条活路”的嘱托,胡正先从不识字的战士,成长为红军第一批技侦人员之一,被称为“红色听风者”。

“我的一生就干了一件事: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胡正先说,他找到的这条“活路”,就是“跟着党走”。

山西太原,联勤保障部队第985医院。106岁的马志选耳朵有些背,吃早饭的时候,需要戴着耳机,才能听得到电视里的新闻。

战争年代当过主力团团长的马志选现在还关注着国际形势。

三过草地,两爬雪山。马志选的父亲马天福、三哥马礼选,分别牺牲在长征途中和河西走廊,只有马志选盼来了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身上两处枪伤的马志选被任命为一个仓库的首任库长。接到调令,马志选只托人给妻子带了个口信,就扎进了太行山。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马志选被授予上校军衔。有人说他太亏了,至少应该是大校。马志选摆摆手:“那些牺牲的人该授什么军衔?”

↑2024年6月23日,老红军马志选(左二)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85医院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黎云 摄

觉得自己不亏的,还有同年也被授予上校军衔的闵敬德。子女们说:“他觉得自己能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功劳。”

江苏南京,东部战区总医院。身上4处枪伤,体内2枚弹片,身经百战的闵敬德一辈子话都不多,很少讲起自己的战斗经历。

很遗憾,109岁的闵敬德语言交流出现了障碍,也许再也不能亲口讲述那些南征北战的故事。

在四川都江堰的一处干休所里,当年的藏族红军女战士王全英刚刚度过103岁生日,女儿们把妈妈的寿辰张罗得简单热闹。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红军女战士经历了残酷战斗、高强度行军和严酷环境的考验。1935年,14岁的王全英在四川金川加入了长征途中的红四方面军。仅仅不到一年,王全英在丹巴战斗中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后来流落在川西安家落户。

直到1984年,王全英被民政部门认定为流落红军,享受退役军人的优待政策。

没有亲身经历革命走向胜利,也没有入党,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王全英对党、对红军充满了敬仰和感激。在老人的心中,党和红军,是同一个概念。

忠诚、乐观、感恩、知足,不计个人得失,是5名百岁红军老战士共同的性格特征。

女儿刘桂华说每次问王全英“红军好不好”,她会连说:“好!好!红军给我们饭吃。”边做着针线活,王全英边和身边的人们开玩笑,憧憬着120岁时的幸福生活。

↑2024年6月24日,四川省都江堰市,老红军王全英(右)同记者握手告别。新华社记者李秉宣 摄

虽然年岁已高,但按时交纳党费,始终被红军老战士们认为是履行党员义务的一项具体体现。如果生病住院耽搁了,鲍彦章一出院就会联系干休所补交上。每次委托女儿交完党费,胡正先都会问:“党费替我交上去了吧?”老人忘性大,一顿饭的工夫,又会继续问:“党费替我交上去了吧?”

党性在言传身教中,转化成优良的家风。2019年,闵敬德将国家发给他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送给了孙子闵斌,同时相赠的还有8个字:好好努力,建设国家。

马志选对后辈的希冀都藏在给儿女们取的名字里。朝国、朝平、朝军……每一个都向着党,向着国家。“他一直要求我们,要把祖国建设好。”二儿子马朝平说。

时光流逝,那段峥嵘岁月终将渐渐远去。值得欣慰的是,红军老战士们的晚年,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心和照顾。

在都江堰,流落红军女战士王全英每月都能享受政府发的生活补助。尽管马志选讲话已经含糊不清,且四川口音很重,但干休所所长程鑫仍能准确地“翻译”马老的每一句话,那是在日常点滴工作中练出来的“耳功”。

(记者黎云、李秉宣、李明刚、李晓明、韩学扬)

责任编辑:王天玥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