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通讯|共同守护中阿文明交流互鉴历史记忆——记“巴米扬守护人”项目

来源:新华社
2024-06-30 13:37

原标题:通讯|共同守护中阿文明交流互鉴历史记忆——记“巴米扬守护人”项目

新华社阿富汗巴米扬6月30日电

新华社记者赵家淞 邹学冕

位于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扬山谷,夜色中万籁俱寂。中国学者邵学成在一处石窟中手持照明灯,对准残存的壁画一隅,兴奋地对记者说:“看!那就是飞天!”

2022年11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启动“巴米扬守护人”项目。今年6月中旬,项目志愿者、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邵学成和团队再次来到阿富汗巴米扬省,与当地专家志愿者一道,开展考古调查与文物保护公益活动。

6月15日,在阿富汗巴米扬省,中国学者邵学成在一处石窟中观察壁画。新华社记者 赵家淞 摄

巴米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穆罕默德·塔吉·塔加多西6年前在巴米扬与邵学成相识。塔加多西2019年参观过中国敦煌莫高窟。他认为,莫高窟与巴米扬石窟中呈现的佛教艺术有着深刻联系,保护巴米扬石窟也是维护阿中两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记忆。

巴米扬城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见证了多种宗教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巴米扬山谷有大约3000个大小佛窟,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为世界濒危文化遗产。举世闻名的两处巴米扬大佛遗址就坐落在这个山谷内。邵学成与团队成员仔细考察了东大佛洞窟旁的佛窟内部结构与壁画保存情况。

“这个佛窟内的壁画保存下来不容易,为防止壁画进一步受损,我们可以帮当地建一扇木门,既能便于管理,又能减少壁画被盗割的风险。”邵学成说。

为提升当地民众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文物保护意识,近两年来,“巴米扬守护人”团队资助并指导巴米扬石窟群的文保工作者为当地儿童开设“馕课”。之所以称为“馕课”,是因为孩子们每完成一次文物保护课程,就能获得一份奖励——当地的主食“馕”。

记者在“馕课”现场看到,48名儿童坐在大佛遗址前的空地上,聚精会神地听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陈志刚讲课:“大家生活的山谷是阿富汗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世界各地的文保学者谈到阿富汗,就会想到巴米扬大佛,东大佛高38米,西大佛高55米……”

石窟摄影师孙志军时隔6年再次来到巴米扬石窟,看到这里基础设施和保护设施的改善,学生们对巴米扬石窟也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塔加多西说,自“巴米扬守护人”项目开展以来,当地儿童对家乡历史的了解逐步加深,当地居民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也显著提高。

六年级学生穆罕默德·扎伊德每次上课都收获满满,回去再讲给家人听。弗拉迪石窟、卡克拉克石窟……扎伊德对巴米扬著名遗址的名字如数家珍。

“我以后想从事历史和考古领域的工作,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扎伊德说。

责任编辑:王天玥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