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逾期一天,通讯录好友挨个被骚扰

专家:明确网贷催收“爆通讯录”行为入罪条件

来源:法治日报
2024-07-06 09:15

原标题:逾期一天,通讯录好友挨个被骚扰(主题)

专家:明确网贷催收“爆通讯录”行为入罪条件(副题)

法治日报记者 陈磊

“这两天,他们(催收人)一直给我打电话,给我家人和朋友打电话,我吓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今年26岁的贵州人刘女士说起最近的经历,语气中难掩慌乱。

究其原因,仅仅是她没有按期向一家网贷平台还款——刘女士此前向该平台借了一笔贷款,每月24日,她需要还款3100多元,期限是12个月。6月25日,她仅逾期一天,就遇到了暴力催收。

近年来,网贷平台的借款人由于未及时还款,其通讯录联系人遭遇“狂轰滥炸式”骚扰的现象频繁发生,甚至有当事人遭遇威胁恐吓等经历,合法权益遭到严重侵犯。

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暴力催收乱象频发背后,是网贷平台违规、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特别是借款人的通讯录信息;建议监管机构严格落实现行相关规定中关于网络借贷类App需要获取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禁止网贷平台违规、过度收集借款人信息,同时继续完善针对暴力催收的法律规范体系,加大惩罚力度,对暴力催收行为及贷款黑中介要做到应查尽查、及时打击。

逾期遭遇暴力催收 极度影响工作生活

刘女士陷入网贷泥潭,源于3年前认识的前男友。在两人相处过程中,男方以做项目需要资金周转等名目向她借钱。彼时没有工作的她在男方怂恿下,向网贷平台借贷,但男方并没有帮她还钱。双方因此陷入争吵,最后以分手结束。

原本借款额只有5万余元,但刘女士没钱还,于是以贷养贷:向其他网贷平台借贷还前一家网贷平台。

时间一转眼来到今年3月,她已经在3家网贷平台有借贷,每月需要还款约5000元。由于收入不够还款,她在一家名为“××快贷”的网贷平台借贷11200元,等额本息分12期还款。今年3月24日,她向平台进行第一期还款1046余元,其中含本金870余元、利息175余元。

但这些钱远远不够刘女士的正常生活和还款。今年5月,当她还完第3期借贷后,又向“××快贷”申请借贷20500元,同样选择等额本息12期还款,首期应还2206元,此后每期还款2059余元。

截至今年6月24日,仅“××快贷”平台,刘女士就要还款3300多元,再加上另外3家网贷平台,她每月要还8300多元,贷款金额也从原先的5万余元变成8万余元。但她除了每月4000多元工作收入外,再无其他收入。

让刘女士没想到的是,6月25日,她在“××快贷”的还款日刚过一天,就接到了催收电话。她想跟对方协商延迟还款,但对方拒绝了。不久,催收电话就打给了她手机通讯录里的所有朋友和家人,还发了相关短信息。

“‘××快贷’委托第三方对我进行暴力催收,向我的通讯录联系人透露我的欠款事宜,不停地骚扰我朋友和家人,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欠款,我肯定会还,就是希望他们别催了,给我一点时间。这么逼我,威胁恐吓,我每天提心吊胆,吃不下睡不着,每天都活得很压抑,感觉快活不下去了。”刘女士说。

因向网贷平台借贷逾期而遭遇暴力催收的,远不止刘女士一人。

今年20多岁的天津市蓟州区居民王先生,为了满足自己较高的消费需求,在多家网贷平台借款十几万元。还不上借款后,催收人先是打电话骚扰他,然后直接上门威胁,吓得他父亲不知所措,无奈之下四处借钱还贷。

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强曾代理过多起相关案件。在其办理的一起案件中,北京市民赵某通过某小贷公司借贷后逾期不还款,该小贷公司找了催收公司进行催收,催收公司派遣数名员工统一着装前往借贷人家中进行砸门、辱骂、威胁等,导致借贷人的配偶受到极大惊吓。同时催收公司通过电话、短信频繁向借贷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发送关于借贷人拒不还款、要求亲友联系或代为还款、否则就要上门威胁等信息,以此“轰炸”借贷人及其亲朋好友。

记者在第三方消费者投诉平台上检索发现,截至今年7月5日,与“暴力催收”相关的投诉量已经超过50万条。

平台过度收集信息 有些用户竟不知情

业内人士分析,暴力催收现象之所以出现,与网贷平台在对外借款时违规、过度收集借款人信息有关,特别是其通讯录信息。

岳强在办理一起案件时发现,某公司开发了一款网贷App,注册该App的借贷人需要先勾选隐私信息授权同意书等材料并填写个人银行卡账号、身份信息、紧急联系人信息等材料,并授权该网贷App获取收集通讯录信息、人脸识别权限等。“就这样,该公司通过这款App获取了大量用户信息。”

刘女士也注意到,她在申请贷款时,从注册开始,网贷平台就要求她授权,以获取其手机通讯录信息,否则就不能往下进行。

“借贷人后期遭遇暴力催收,主要涉及源头网贷平台的隐私获取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企业合规研究中心主任高洁认为,部分网贷平台为了保证成功催收,在对外借款时会收集借贷人的通讯录信息。对于借贷人来说,有的是为了获得借款而不得不同意提供,有的是在不注意的情况下进行了授权,还有的则是完全不知情。当借贷人出现还款逾期后,部分网贷平台将获取的借贷人通讯录信息提供给其他机构用于贷款催收。

在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廖天虎看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网贷平台过度收集了用户信息。

“为有效防止信息泄露,借贷人在签署相关文件或通过App软件填写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授权内容,弄清楚授权目的;要通过正规的网贷平台办理业务,一旦发现网贷平台故意泄露借款人的个人隐私,应及时向中国互联网金融举报信息平台等举报。”廖天虎说。

高洁提出,根据告知-同意原则,监管机构应要求网贷平台对获取借贷人的指定联系人信息条款以显著方式进行标注,告知获取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以及该信息会被提供给哪些机构和提供目的,取得借贷人的单独、明确同意。同时,应当在平台页面注明撤回同意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发现违规获取信息的投诉路径。

“对于借贷人的通讯录信息,即使借贷人明确同意提供,也不能使网贷平台的获取合法化。一方面,通讯录信息超出了必要的范畴,其使用目的也不具有合法性、正当性;另一方面,通讯录信息不仅是借贷人的隐私,还属于通讯录中他人的个人信息。”高洁说。

岳强的建议是,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加违法犯罪成本。公民也要增强保护意识,不要随意注册不明网络平台,不要使用不正规的网贷平台。对于必须提供个人信息的平台,在达成使用需求之后,及时删除或修改注册信息,同时对骚扰电话、短信等信息截屏或录音保存,方便日后投诉或报警。

强制平台合规整改 加大惩处增强威慑

一些网贷平台违规、过度收集借贷人信息,导致其隐私泄露。一旦借贷人出现还款逾期,就可能遭遇各种暴力催收,其通讯录好友、领导同事等也可能遭到“狂轰滥炸式”骚扰。

岳强结合自己代理过的案件举例道,暴力催收往往采用非法侵入借贷人住宅、恐吓威胁甚至殴打借贷人及其家人、非法限制借贷人或其家人人身自由、通过恐吓威胁的短信电话等骚扰借贷人及其家人、朋友等方式。

“暴力催收的后果很严重,轻者涉嫌行政违法,严重的涉嫌犯罪,扰乱社会秩序。”岳强说。

为治理暴力催收,我国相关部门作出了诸多努力。例如2017年实施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2018年发布的《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2024年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等,均提出严禁对消费者进行暴力催收。

“两高两部”2019年发布的《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纠集、指使、雇佣他人采用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手段强行索要债务,尚不单独构成犯罪,但实施非法放贷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罪的,应当按照非法经营罪的规定酌情从重处罚。

刑法修正案(十一)也明确:使用暴力、胁迫的方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侵入他人住宅;恐吓、跟踪、骚扰他人,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此外,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今年5月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从实操层面对催收行为和催收行业提出诸多要求。例如,双方未约定催收时间的,催收作业不应在每日22:00至次日8:00催收。在信息保护层面,“爆通讯录”的行为被明令禁止。该指引还提出,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只向债务人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

尽管国家已有相关法律和行业规范,对暴力催收加强打击治理,但受访专家认为,由于刑事处罚的滞后性与局限性以及指引性文件的非强制性,实践中要想根治暴力催收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监管部门应该对网贷平台、催收机构等容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隐私的企业,强制要求其进行专项合规建设,并出台专项合规指引,定期或必要时开展合规审计。特别是在行政监管中引入合规激励机制,重视源头治理。”高洁说。

她呼吁,在对网贷平台非法获取、传播个人信息的监管中发现违法行为的,要求企业进行合规整改,并视合规整改情况决定处罚;同时,暴力催收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催收非法债务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不同罪名,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明确对借贷人通讯录内人员进行骚扰等行为在何种情况下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从而对暴力催收产生震慑作用。

廖天虎认为,我国相继出台的相关法律规范表明了“依法坚决严厉打击非法催收”的立场,填补了立法空白。对于整治暴力催收、完善合法催收,要继续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不仅要规范催收行为,还要立足源头治理,对网贷平台、网贷中介加以规范,进一步明确界定暴力催收的具体表现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金融监管部门等对网贷平台和催收机构的执法监督,确保其依法合规运营。

“对于存在暴力催收行为的机构,相关行政机关应坚决依法予以处罚,将暴力催收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对单位处罚直至吊销其经营许可证。各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跨部门合作,形成合力。”廖天虎说。

岳强建议,对于暴力催收行为及贷款黑中介要做到应查尽查、及时打击,同时要对提供贷款服务的公司、银行及其员工,及时开展事前刑事合规及法治教育工作,使其明白暴力催收将面临的后果,并向其宣传正确的实现债权方式。

“对公众加强消费观教育也迫在眉睫。很多暴力催收存在于不正规的网络贷款平台,而一些人之所以使用这类平台,往往是因过度消费、频繁贷款导致征信出现问题,或被这些平台的便捷操作、低息优惠等条件诱惑,而忽视了这些平台潜藏的陷阱。”岳强说,因此,在规制暴力催收本身的同时,也应开展普法宣传及消费观、金钱观教育,使公众明白过度消费、盲目网贷带来的负面影响,明白暴力催收的违法性,了解举报、投诉、控告渠道,在面对暴力催收时能够及时报警,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于小舒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