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吴德沛:择一事 终一生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4-07-12 16:27

原标题:

吴德沛:择一事 终一生

通讯员 顾怡 顾佳丽 人民政协报记者 江迪

吴德沛: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血液流淌于每个人的身体,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成分和功能的复杂性,很长一段时间,血液病患者身处无药可医的境地,直至一群血液学研究者踏上了开拓创新的道路。在这条漫漫长路上,吴德沛用他自己的方式,改写着血液病患者的命运。

作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从事血液病临床诊疗工作已有42年。从24岁大学毕业分配时“到临床一线去”的坚定选择,到如今66岁仍然奋战在治病、科研、育人的第一线,吴德沛从未停止在血液学领域不懈探索的脚步。他带领团队陆续攻坚排异、复发、感染等多个技术难关,开创了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苏州模式”,帮助无数血液病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每年完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量在1000例以上,血液科每年出院病人数量高达1.5万人。

吴德沛(中)现场指导学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患者生命高于一切

内科血液学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人民好医生,江苏省时代先锋,江苏最美人物,苏州十佳魅力科技人物……这些年吴德沛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但他最引以为傲的称号,还是熟悉他的患者叫他一声“吴爸爸”。

这一声亲切的呼唤,还要追溯到23年前。吴德沛记得,当时中国的骨髓库数据不足4万,且没有联网,寻找合适的配型犹如大海捞针。

而就是在这一年,一名21岁的江苏姑娘,因身患急性髓系白血病,急寻适配骨髓无果,找到了吴德沛。

“此类白血病缓解后易复发,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的治愈手段。”吴德沛不敢有丝毫懈怠,当即向台湾骨髓库发起求助,几经坎坷终于寻得相合的供体。

“当时江苏省内还没有非血缘骨髓移植的先例,更不用提移植本身具备的风险。”吴德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为了这份生的希望,再难也要试一试。

这场跨越了海峡两岸3000公里的骨髓采集、运送、移植接力受到了全球亿万华人的关注,当时的医学界普遍认为,骨髓从捐献者体内抽出到输入病人体内需要在20小时内完成。当吴德沛将这份爱心骨髓成功注入到患者体内时,才微微松了口气:“总算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而一声“吴爸爸”也成了重获新生患者对他最大的认可。

这些与时间赛跑的故事发生在医学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一瞬,却贯穿了吴德沛的从医生涯。

“吴主任经常忙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门诊、查房、会诊连轴转。”在患者眼里,“吴爸爸”是无所不能的,似乎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魔力,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为了配得上这一声“吴爸爸”,吴德沛甚至在进行了膝盖手术后,依然坚持拄着拐杖出门诊,在他内心深处,患者生命永远高于一切。

不仅如此,吴德沛对待患者总是亲切温和、耐心细致,认真解答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遇到不安焦虑的病患,他也从不慌张,还主动加油鼓劲:“一切交给我们,你只管放心接受治疗!”

为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吴德沛还会穿上防护服陪净化舱内的患者聊天,给予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力量。“医生治病更要医心。”吴德沛总是对科室的小年轻们说,控制身体上的疾病只是延长寿命,实现精神上的康复才有助于真正的痊愈。

攀登高峰永无止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推动血液病治疗由难到易的过程中,这是吴德沛默默践行的箴言。

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中国血液病患者超400万,且呈逐年上涨的趋势。由于人口基数大,某种程度来说,在中国,血液病已经从“罕见病”变为“常见病”。

病人的需求时刻提醒着吴德沛在科研道路上不舍攀登。

“白血病患者往往将最后的希望放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上,但移植后复发率高达30%,对患者和家属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吴德沛不愿低头认输,从1994年法国留学归国起,他便带领团队系统改良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最开始我们把精力集中在移植方式的改良上。”在团队医生看来,吴德沛在科研方面具有敏锐的嗅觉,总能从细微之处寻找到突破口。他们很快发现,结合了当下较快发展的两种移植方案的双重移植模式可有效降低移植后复发,且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并立即投入了数千次临床验证。

用吴德沛的话说:“好的医生也一定是一名医学科学家,善于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激发创意,并最终将研究成果推广到临床中去。”除了双重移植模式,吴德沛搭建的移植技术体系还包括并发症防治网络、移植后复发新疗法等等。“借助一系列治疗技术,我们已累计移植9600余例,移植疗效国际领先,数量全球前列。”

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吴德沛从不惧怕失败,他坚信走出去的每一步都将离成功更近。

他带领团队牵头“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在全国组织开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前瞻性临床研究。

“MDS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病人的异质性也很大,无论是诊断抑或治疗都相当困难。”吴德沛说,只有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提升规范化诊疗水平,才能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治愈机会。

吴德沛几乎每天都钻在病房里,埋头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优化治疗方案。每一个细节都历经反复推敲,在吴德沛近乎苛刻的打磨下,这份中国人群MDS去甲基化药物推荐治疗方案终于出炉,研究成果在Blood、Leukemia等杂志发表,改写了药物说明书,提升了中国血液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吴德沛始终强调:“规范诊疗是提升疗效的基础,希望我们所做的努力能让国内医生面对此类棘手病时,掌握一些切实有效的科学参考。”

2019年,苏大附一院正式获批成为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吴德沛深知,争取到国家级平台并不容易,建设好这个平台更需要不断地加强学科建设。而他也将继续潜心科研,争取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术,为血液病患者带去更多福音。

一线临床工作的严谨态度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也被吴德沛用在了履职调研中,并很快找到了本职工作和政协履职之间的结合点:“这些年在血液科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让我能够从更加专业的视角看待问题。”

面对来自各行各业的患者,吴德沛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有意识地捕捉行业发展的困境及症结。

将希望的火种传递下去

自201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吴德沛的时间划分更加精细了——“全年11个月的时间开展临床和研究工作,剩下的1/12忙着各地调研,充实政协提案,宣传医疗卫生政策。”

今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无偿献血者激励奖励工作的通知》,激励更多社会公众关心、参与无偿献血。其中的不少举措,就吸纳了吴德沛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缓解阶段性血液短缺、建立应急托底机制的建议。

建议临床用血实施跨区域调配,推动血站信息化建设;提出强化地中海贫血全病程医疗保障,促使相关治疗药物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吴沛德总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过与病人交流、与群众沟通、深入基层调研,先后提交提案17件、社情民意信息5篇,参加全国政协远程协商会1次,响应号召赴安徽六安的学校、医院等开展“科普万里行”活动……

对吴德沛来说,每一次履职都是为了中国血液学事业的进步发展。他坦言:“一个建议也许无法实现大跨越,但只要被更多人接收到,血液学科就有希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吴德沛满怀对创新药企业打入国际的信心,为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高声疾呼:“鼓励有条件的医药企业到欧美设立研发中心,形成国际国内双中心模式,从人才、税费、药事法规支持等方面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集中组织创新药企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行产品推广,支持创新药企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

为血液学科发展鼓与呼的同时,吴德沛跑基层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调研足迹遍布江苏省连云港市、江西省鹰潭市等10余个城市。在走访了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后,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距离群众看病就医最近的地方,或多或少面临着血液病诊疗能力弱、专业人才流失等问题,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显得尤为突出。为此,他多次在提案中建议加强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呼吁之余,在吴德沛的牵线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与各地血液病专科的联结也日益紧密。

“刚开始吴主任亲自周周跑,后来团队每周派专家过来。”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张彦明说起在吴德沛关心下创建血液科的故事,眼神明亮,充满自豪,目前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已发展成拥有70多张床位的江苏省重点专科。

“骨髓移植出现并发症,病人该怎么处理?”大家随时通过微信、电话、远程会诊,向吴德沛咨询具体问题,吴德沛总是及时、细致解答。在畅通的互动机制下,一批包括基层专科医生在内的医疗人才得到迅速成长。

翻看吴德沛的日程表,满满当当排到了明年。如果你问他前路终点在哪里?

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辈仍须久久为功。”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