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劳模风采·2024年河北省劳动模范 | 孙玉付:煤海深处锻匠心的掘进先锋

来源:中工网
2024-07-14 13:37

人物名片

孙玉付,开滦集团东欢坨矿业公司综采一队生产工长。参加工作24年来,他凭着不畏险阻的冲劲儿、脚踏实地的韧劲儿和勇于创新的钻劲儿,从一名普通工人一步步锻炼成长为一名生产工长,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领导和员工的一致好评。他连续四年获得集团公司十佳班队长,连续10年获得集团公司级劳动模范,先后获得唐山市劳动模范、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被聘为开滦集团首席技能大师,2022年评为集团公司“采掘大工匠”。

孙玉付为员工讲解创新模型的工作原理

人物速写

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给孙玉付发信息预约采访的事情,一直到第二天的早上七点多才收到回复。“不好意思啊,昨天上了个夜班,刚从井下上来……”也难怪东欢坨矿宣传部的同志们说,孙玉付只要上班就几乎都在井下,只能和生产调度联系,和外界处于“失联”状态。

见到孙玉付时,朴实的容颜、偏瘦的身材和不时流露出率真的笑脸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是常年扎根井下采煤一线,使得这位汉子具备了极强的忍耐和坚毅的品质。

数百米的井下没有阳光和信号,却见证了孙玉付的踏实与坚守。24年来,孙玉付一直工作在井下采煤一线,他带过的5个班组有3个班组始终保持着安全无伤工;在2020年河北省素质提升验收考试中他们班126人参加考试验收,优秀率达到了100%,其中90人考了满分;他所带的点班获得了“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今年,他被授予“河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孙玉付总是谦虚地说:“这一切都是开滦赋予我的,是矿山成就了我!”

孙玉付布置下出口规程措施的现场对号、对标工作

“要干就要干好!干出个样来!”

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了煤矿,就注定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2000年,带着对矿山的好奇与憧憬,孙玉付从开滦技校毕业,被分配到刚刚出煤达产的东欢坨矿,当上了一名综采支架工。众所周知这是一项工作环境复杂、劳动强度大、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工作。

也许是农村人吃苦耐劳的品质造就了孙玉付踏实肯干的作风。自从参加工作那天起,面对艰苦的煤矿工作,他就对自己说:“要干就要干好!干出个样来!”为了干好采煤支架工,加班补课成了他的家常便饭,老师傅的背后,从此多了一个爱问问题的新兵。

他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工人、老师傅学习,学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他们对工作的认真态度,特别是实际操作技能方面更是勤学多问,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将所学的东西记下来,从不放过每一次检修、抢修的学习机会,每当井下设备发生故障,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排除故障,为自己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孙玉付指挥现场班长查找安全隐患

多年来,他的桌上一直摆满矿山设备方面的书籍,单单设备检修总结笔记就有厚厚几本,勤学苦练早已成为他工作中的“基因密码”。通过认真学习,他一点点熟悉掌握各类设备的操作要领和检修要点,并不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为个人快速成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先后取得了煤矿开采技术、采矿工程专业的专科、本科证书。

有一次,刮板运输机发生故障,工人们维修了三天都没修好,正准备请示矿领导更换一个新的二节溜槽。在旁边观察了很久的孙玉付站出来说:“让我来试试吧。”一旁的工友拉了拉他:“你一个干支架工的瞎张罗啥,别再干砸了。”没想到的是,经过他的一番摆弄,机器运转起来了!

“玉付这个人,最可贵的就是他的学习力很强,还很踏实肯干。”正是处处用心观察、请教、学习,孙玉付的生产经验日渐丰富,2004年,他成为一名生产班长,也是东欢坨矿最年轻的一名生产班长。从此,他的心也更“踏实”地留在了矿山,留在了礃子面儿上。

孙玉付调试电液压支架控制器参数

“要让员工信服,必须以身作则”

新时代的每一个角落都不乏步履铿锵的造梦者和追梦人,对于孙玉付来讲,“撸起袖子加油干”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往无前、不怕困难的实干精神。

在采访孙玉付的过程中,职工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他是我们的主心骨,跟他干活儿心里踏实。”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这是孙玉付常说的一句话。尤其是在2005年担任综采一队主管生产的工长之后,他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要让员工信服,光靠命令指挥不行,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员工的表率。”孙玉付说。

每天,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工作现场进行安全确认,带领员工及时开工。班中,他坚持靠前指挥,严查每一个细节。交班后,他经常主动留下来,叮嘱员工注意安全事项后才上井。许多工友都开玩笑地说:“每天下井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哪天有事不来,我们都觉得空落落的。”

有一年,综采一队所在的3086工作面下运涌水量突然增大,两台潜水泵也因堵塞而相继停止工作,涌水眼看就要淹没电机。关键时刻,孙玉付毅然跳进齐腰深的冷水中,用双手摸索堵塞点进行疏通。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员工也跳入水中抢险。经过艰苦努力,他们终于疏通了管路,保障了安全生产。

任何表面的光鲜亮丽,背后堆积着的都是不舍昼夜的坚持。2014年6月初,孙玉付带领员工刚刚进入2286工作面时,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工作面出现倒架现象,生产一度陷入被动。为保证顺利回采,那段时间,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工作面,及时查看和掌握两个出口的进尺情况,并对工作面进行调斜处理。

“当现场出现煤壁片帮、顶板破碎时,孙工长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打柱、替柱。一班下来,他全身都被汗水浸透,手掌也磨出血泡,可他却全然不顾。”工友们说。

孙玉付的实际行动感染着每一位工友,大家都拿出十足的干劲儿,积极克服困难,保证了工作面的正常生产。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孙玉付更像一名“老师”。有句话说得好,为师者,授业解惑终不悔,而孙玉付就是这样的人。在20221工作面架棚巷道沿空留巷施工中,因下出口腮角顶板裸漏面积大,支护强度达不到安全生产要求,为保障留巷期间的顶板稳定,把此区域按照“小面”的顶板支护方式进行施工。为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他主动担负起“老师”的任务,现场给员工讲起了打腮角板、串托梁的人员占位、多人作业、安全确认等注意事项,并且亲自在现场边指挥边带头干,为生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保障了现场的安全生产。

“他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没有架子,干起工作总是有股子韧劲,对年轻人的培养就像阳光一样温暖和善。”说起孙玉付,综采一区党支部书记孙尧的言语中透出满满的中肯。

“锁住了矿工的生命安全就是锁住了一家三代的幸福”

“工友都是我的好兄弟,我决不让安全隐患留在现场,威胁工友生命安全。”这是孙玉付经常对班组工友说的一句话。

在每次班前会上,孙玉付都要向员工反复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逐人进行安全确认。工作中,他也要对每一个工作细节进行严格检查,发现隐患不论时间和地点,他会立即组织处理,为现场安全生产扫清障碍,让自己和身边的工友始终处于安全环境之中,这股子“较真劲”让他们班始终保持着零伤工。

“孙玉付班是一支战斗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老牌班组,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安全管理方法。”欢矿公司安全管理部部长吴永彬介绍说。

凭着多年来自己在采煤中悟到、学到的经验,孙玉付总结出一套“土”办法,就是坚持做到“落实制度严、工作方法活、排除隐患细”“三股劲”不放松,这也是他对自己提出的严格要求,也是他恪尽职守的行为准则。孙玉付平时生活中不爱说话,可到了礃子面上,就不一样了,嘴勤、常说、敢说,话是警示语,讲到了,安全隐患很大程度可以避免了。安全手指口述、规范操作嘱托、随时随地向员工讲解注意事项和安全制度措施。

煤矿生产既是血与火的洗礼,又是灵与肉的搏击。孙玉付抓班组安全工作不仅投入了心思,更是投入了真挚的情感。平时工作中,孙玉付善于观察员工的思想和情绪变化,发现不利于安全生产的征兆时,对症下药及时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员工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真正做到安全教育不怕烦。工友们都说,孙工长有股婆婆妈妈的“唠叨劲”。

别看平时孙玉付和工友们亲如兄弟,但要是谁在工作中违章作业,孙玉付可不留情面。

有一次,和他关系最好的一个工友在工作中频频出现违规操作,在移动支架时总是习惯性地将手扶在侧扶板缝隙处。在几次提醒无效后,孙玉付果断叫停了他的工作,并让他停工学习。好友当场就跟他吵了起来,说他小题大做。“安全无小事。我宁可让工友们骂我一辈子,也不能让他们的家属痛苦一辈子。大家都说我是‘矿工生命的安全锁’,锁住了矿工的生命安全就是锁住了一家三代的幸福。”

“一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正强”

如果说敬业是孙玉付进步的阶梯,那么善于创新就是他进步过程中的“助力泵”。近年来,随着矿井产能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东欢坨矿达到了400万吨的产能,这让孙玉付深感自身能力的欠缺和业务素质的不足。为了适应新设备、新技术和新要求,他认真钻研业务知识,不断锤炼专业技能,面对重重挑战,他围绕制约生产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创新攻关。

2019年,孙玉付所在的工作面由于倾角大、工作面地质条件变化大、断层多等不利因素,经常出现掉大块砸坏采煤设备、影响生产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他查阅了大量资料,找到相关技术人员研究探讨,研制出一种加装在采煤机机身上的“采煤机护板装置”,一举解决了采煤机在割煤过程掉大块危险系数大、工作效率低的老大难问题,此项目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这件技改项目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孙玉付,让他在技改革新、攻关创效这条道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有了信心。

几年来,孙玉付凭借扎实的理论和技能积累,潜心钻研、技改创新,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制约生产的重点、难点问题。先后完成了《大倾角综采工作面电缆防滑装置》《利用干簧管做为控制装置的新型自动泵水装置》《转载机卸载板》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独自或参与完成技术革新、改造40多项,年综合创效近千万元,累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项。

作为一名班组带头人,孙玉付深知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他常说:“一人强不算强,不能解决所有难题,团队强才是真正强。”他从搭建课题攻关、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平台三方面入手,将班组中真正懂技术、肯钻研、讲奉献的优秀人才吸纳到破题攻坚“创客小组”,为提升现场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不断培育新人和提供了人才保障。他还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对员工“一岗多能”的培养。经过多年努力,他所在的班组员工平均每人手中都有两个以上岗位操作证,真正实现了人人都是“多面手”,为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基础。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15名徒弟已逐步成为班组技术骨干。在集团公司举办的第五届、第六届职工技能大赛中,徒弟刘海亮和李光分别取得了第六名和第五名的好成绩,目前这两名徒弟已经走上了班队长的管理岗位。

(文/图 河北工人报记者赵伟龙 通讯员郭洁清)

责任编辑:李方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