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热点思考丨加快构建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收入分配体系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07-15 07:28

【热点思考】

原标题:加快构建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收入分配体系

谢琦

观点

当前,亟须加快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收入分配体系。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各类生产要素共同参与的收入分配机制。同时,完善再分配制度,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更好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当前,亟须加快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收入分配体系。由于新质生产力更多体现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共同参与的收入分配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继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初次分配制度,确保劳动者在参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同时,如果单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还应通过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充分运用市场参与初次分配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前沿科学技术,因此,应充分运用市场参与初次分配机制的重要作用,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人才,应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考核与激励。首先,要健全科技人才的使用、评价与考核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潜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稳定持续的人才支撑。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勇于开拓创新、担当重任,营造“尊重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环境。其次,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优化长效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成长空间。不断优化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围绕重点关键技术攻关领域,组建专项科研团队,不断加大对承担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等重点科技项目人才的激励力度。另外,要不断完善以知识价值、能力和创造为导向的市场参与初次收入分配政策体系,探索实行绩效工资和弹性工资等多种薪酬激励形式,做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全链条保障,以人才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第二,推动企业完善按知识、技能和创新贡献参与初次分配机制。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因此,应高度重视企业在培养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中的关键性作用。要制定技术工人按照知识、技能要素和创新成果贡献参与企业收入分配的政策,不断推动企业建立基于工作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创新以及业绩贡献等全方位指标来衡量工资收入的分配机制,大力推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让不同类型生产要素都能够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进而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此外,企业还应培养劳动者主动适应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才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育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踊跃投身国家改革建设与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第三,优化数据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因此,应按照“谁投入、谁贡献、谁受益”原则,保护数据要素各参与方的投入与产出收益,依照法律法规保护数据资源资产权益。一方面,应重点推动数据要素收益向数据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合理倾斜,确保开发挖掘数据价值各个环节的投入都能获得相应报酬,强化基于数据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正面激励导向作用。通过分红、奖励、提成等多种收益共享方式,平衡兼顾数据内容在采集、加工、制作、流通、应用等不同环节相关主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数据要素收入分配中的引导与调节作用,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在数据要素收入分配中的平等地位,探索建立合理的数据资源收益分配机制,防止资本在数据领域无序扩张形成市场垄断等现象。

第四,建立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数字税收体系。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与数字经济不断融合发展,数字化交易场所如电子商务平台和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等大量涌现,这些场所的交易活动逐渐成为我国新的税收来源。税源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亟须建立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数字税收体系。此外,由于我国数字经济还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大量关键核心技术和硬件装备、高端前沿软件产品仍存在许多短板,政府应给予研发相关产品的企业和个人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更多地投入研发和创新活动中,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产业升级改造与技术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五,依靠政府的收入再分配制度,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充分发挥政府的收入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通过体制机制设计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果。首先,健全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其次,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养老、医疗、失业、住房、教育等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人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再次,实施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对高收入居民进行适当调节,同时加大对低收入居民的税收减免力度,减轻其生活压力。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税收监管,打击偷税漏税、非法收入等违法行为,维护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另外,通过财政补贴、产业扶持等措施,制定和实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实现精准帮扶,促进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