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07-15 09:37

原标题: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市场经济改革的社会主义属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讨论拟提请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的文件。会议认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稿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

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位置。一系列部署和重大举措扫清了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干成了许多长期想干而没有干成的大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卓著、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用改革和发展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积累了丰厚经验。

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预期引导等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我国法人数量从2012年的1062万个增长到2022年的3717万个,反映了经营主体在经济体制改革激荡下日益活跃。中国经济增长曲线持续向上,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新冠疫情期间,2020年中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正增长的大型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稳定与增长贡献甚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重组中国经济内核,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成为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重要标志。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供给体系不断迈进和引领世界前沿。面对“三期叠加”和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困扰,中国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为特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供给体系逐步从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领域转型。按照中央确立的先立后破原则,我们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得传统产业转型在新产业、新技术发展牵引下焕发新生机,新兴产业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促进了产业体系从旧到新、从传统到现代、从夕阳到朝阳的稳步转变。绿色低碳投入不断增加,绿色产业强势崛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赖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变革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决定了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物质基础。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中国人口规模优势,并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是有着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影响人力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劳动力跨区域、跨行业、跨属性流动,继续提高14亿多人口的要素配置效率,有利于释放海量人力资本优势,将人力资本转化为智力资本,实现“人尽其才”和“劳有所得”相统一,在经济结构高质量发展转型中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程度激发各种要素和各类经营主体创造活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大繁荣。坚持市场经济改革的社会主义属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体现社会主义人民性和崇高的精神价值取向。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通过市场化改革和政府积极有为相结合实现从绿色转型约束转化为绿色转型激励,以绿色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绿色产业改造和替代传统产业的“双替代”,推动绿色转型和经济发展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开展跨国环境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指导和实践中体现中国的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共融共生,在高水平改革开放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不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在全球范围集聚优势生产要素、高效配置资源,不断提升统筹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能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优势和制度魅力。“惟进取也,故日新”,随着内外部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演进,在更高水平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更高要求、更严标准和更系统更全面的改革举措,需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协同发力。

坚持微观上要“活”,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和14亿中国人民的积极性。高投资、高投入的增长阶段已经过去,未来经济体制改革要立足于从微观上促进创新进行挖掘,譬如促进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企业家精神发挥、加快要素市场定价改革等内容,充分调动、盘活各类要素的市场化激励。

坚持中观上要“融”,通过产业深度融合解决产业升级阵痛和促进产业迭代创新。未来改革要着眼于服务业低效率问题和“鲍莫尔成本病”问题(生产率提高既是导致“成本病”的原因,同时也是治疗“成本病”的方法——编者注),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效率。同时,必须将服务业改革置于整体改革发展视角,将服务业与制造业充分融合,“模糊”服务业与制造业边界,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方向迈进。通过改善结构条件、提升产业链接强度和投入产出技术效率乘数,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效率提升。

坚持宏观上要“实”,要及时出台有利于创新的各项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不断形成促进创新的政策合力。高质量发展依赖的创新驱动必须有配套的宏观环境。以形成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为目标,建立一流的营商环境,推动传统赶超模式中的“纵向”干预体制向“横向”竞争机制转换,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建设高标准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张鹏,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