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面向青年积极推进“第二个结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07-15 13:42

原标题:面向青年积极推进“第二个结合”

在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既要助力青年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又要结合青春天性赋予青年的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青年进一步解放思想,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有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指导新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并阐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即“两个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它巩固了当今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使得我们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更能坚定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文化要繁荣发展,就必须依靠广大青年。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要面向青年积极推进“第二个结合”,有机融入青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第二个结合”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碰撞与结合的辩证统一过程,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既是正确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第二个结合”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结合”“怎么样结合”和“结合成什么样”等重大理论课题,深刻揭示了二者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第二个结合”还重塑了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历史纵深,拓宽了文化根基,让我们占据思想和文化主动,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上的坚定自我。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秉承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明确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

既蕴含深厚理论内涵,又具有鲜明实践特质。“第二个结合”为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一国传统文化关系问题树立了成功典范。一方面,“第二个结合”蕴含深厚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从理论视角让我们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结合,在结合中走向新的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既有时代纵深,又有宏阔空间。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历时性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程中,不断与传统文化相碰撞、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第二个结合”成为中西文化交织交融、相得益彰的典范,开阔了人类视野,推动时代向纵深发展。从共时性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实践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打开了宏阔的发展空间,“第二个结合”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考量和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当代价值,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契合发展目标。“第二个结合”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精髓,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二者的结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另外,这种结合也符合我们的发展目标。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富足,更是精神富有。

“第二个结合”引领青年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第二个结合”有助于青年加深对历史经验和文化规律的认识,使其自觉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在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境界。

青年主体实现新发展。“第二个结合”最终要通过现实的人为主体实现传承发展,青年拥有敏锐洞察力、创新精神和开放的思想,是社会的新生力量、时代的先锋,也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关键力量。要将“第二个结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影响和塑造青年群体,把青年培养成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激发思想解放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当然也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在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既要助力青年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又要结合青春天性赋予青年的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青年进一步解放思想,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有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指导新的实践。

充实价值指引新内涵。新时代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面临的选择多、诱惑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塑造青年起到了关键作用。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第二个结合”启示我们在对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引导青年在多元文化碰撞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把价值观和文化自信融入青年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不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开启传承发展新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青春动能。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第二个结合”赋予青年传承发展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为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

面向青年做好“第二个结合”的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青年特点,善于用青年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阐释党的主张,善于把线上互动和线下沟通结合起来,善于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对青年的引导力、说服力、亲和力”。要面向青年、把握青年,以三个“善于”引导青年在“第二个结合”中成长成才。

善用“青言青语”。青年接受新生事物快,敢于尝试、追求创新、总是走在时代前列,要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解读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青年视角,用适合青年的语言和创新手段,运用“青言青语”引发青年对“第二个结合”的共情共鸣,从结合中提炼出符合时代要求和便于青年接受的内容,构建起愿意听、听得见、能听懂的话语体系,帮助青年学懂、弄通、悟透“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内涵。

善用“线上线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要利用好社交媒体,搭建线下线上平台,向青年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鼓励青年分享学习心得和交流思想,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互动交流,让青年深刻领悟理论内涵,切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魅力。

善用“课内课外”。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大学生是广大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把“第二个结合”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引导青年在实践中体悟和汲取“第二个结合”的智慧和精华,把文化自信融入青年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缪劲翔,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基地主任)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