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有了“救命神器”,还得有“救命神技”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07-17 07:56

原标题:有了“救命神器”,还得有“救命神技”

付彪

今年6月,广东深圳市一名小学生突发心跳骤停,经老师使用安装在学校里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紧急施救后,安全脱险。自2017年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以来,深圳市公共场所已安装AED逾4.3万台,成功救治102名心跳骤停患者。(见7月12日《人民日报》)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心源性猝死,其中大量发生在医院之外。AED是一种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于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因其便携、易操作、效果好而被誉为“救命神器”。在“黄金4分钟”内正确使用AED,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几率。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公共场所应当按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这说明,公共场所配备AED不仅是公众的呼唤,也是法治的要求。

近年来,很多地方多渠道加大投入,加快普及AED的覆盖,逐步建立公众急救培训体系,推动实现在关键时刻“有得用”“找得着”“用得好”。然而,有调查发现,公众对AED认知水平不高,“不会用”“不敢用”的情况普遍存在。提高AED配置率,同时,也要普及急救意识与急救技能,关键时刻让更多人会用、敢用AED。

一些地方探索构建社会急救培训体系的做法值得借鉴。据介绍,深圳市急救中心在全市设立了12个急救培训基地,每年拿出上万个名额,面向全市年满18周岁零救护基础市民开展免费培训。同时,完善地方法规,给善人善举以充足底气。

提升全民急救能力,加强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是重要一环。比如,将急救培训纳入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把心肺复苏和正确使用AED作为小学健康教育的必修课;交通枢纽工作人员、运动场馆教练员等相关行业人员,经过AED培训才能上岗,等等。

有“救命神器”,还得有“救命神技”。提高全民急救意识、急救技能,使公众会用、敢用AED,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急救设备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