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劳模风采·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神经外科专家田新华:我在刀尖上“起舞”

来源:厦门日报
2024-07-23 11:08

原标题:神经外科专家田新华:我在刀尖上“起舞”

文/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石青青 张舒姗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除署名外)

●艺校曾想招他学表演,妇产科曾向他抛出橄榄枝

●他最终选择神经外科,不断创新技术,让手术更精准更安全

田新华

1965年出生,祖籍山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担任厦门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分会颅底创伤组副组长等多项学术职务。

我们要带动整个区域医疗水平提升,让更多人享受到特区快速发展的成果,病人不出厦门、不出福建,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快捷地看好病。

田新华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小型人体颅脑模型,神经血管错综复杂。“医生的每一步操作,都像在刀尖上起舞。”田新华细细摩挲模型上每一道沟回,若有所思,似是在回顾自己30多年刀尖上的舞者生涯。

1965年,田新华出生于山西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为他取名“新华”,寓意祖国繁荣昌盛。田新华将父母这份朴素的祝福,化为人生征途中的前行动力。身为神经外科医生,他时常面临下一刀开向何方的重要抉择,而站在人生每个重要路口,他的选择更多地与时代同行。在父母殷殷期盼的眼神中,这个名叫“新华”的孩子,在时代的大潮中奋楫笃行,一步步驶向更广袤的天地。

田新华和同事开展高难度神经外科手术。

转向

错过话剧表演舞台的他

登上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知识改变命运。年少时的田新华,却险些与他后来酷爱的知识殿堂失之交臂。

田新华幼时生得机灵可爱,还会一点乐器,小学升初中时,当地一所艺校想招他去学话剧表演。当时,国家即将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父母斟酌再三,决定让他舍弃艺校,继续读初中。他们语重心长地对田新华说,“恢复高考,说明国家急需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才。你要好好读书,争取考上大学,将来为建设祖国献一份力。”

自此,田新华锚定目标,勤耕不辍。1981年,他迎来人生中第一场大考——高考。当时全国高考录取率只有10%左右,竞争异常激烈,田新华以优异成绩被山西医科大学录取。错过话剧表演舞台的他,从此登上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

田新华带队查房,制定重症患者救治方案。

刻苦

得空就在自己身上练扎针

顶着射线为患者做检查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春潮涌动,万马奔腾。大学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比学赶超、只争朝夕的蓬勃生机。田新华一头扎进浩瀚医海,如饥似渴汲取知识养分。

学医之路,荆棘遍布。几十本大部头专业书籍,生涩繁杂的医学术语,不分昼夜的临床实践……苦海泛舟,他却乐在其中。在附属医院实习时,有的同学忙里偷闲待在宿舍,他没日没夜泡在急诊室、手术间。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勤跑腿多动手才能积累经验。他每天早上六点半到病房帮护士采血、输液,得空就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当年防护措施有限,他屡屡顶着射线为病人做十二指肠造影检查;他跟着老师勤学苦练,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开展20多台妇产科手术……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让他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一天,一名年轻女子匆匆来到急诊室,腹痛、阴道出血、血压一直往下掉,眼看就快休克了,田新华赶紧说,“你这是宫外孕,快去妇产科!”身为实习生,直接给患者下诊断,严格来说不符合诊疗规范,田新华被带教老师严肃批评,却也因此“一战成名”。妇产科那边很快传来消息:手术探查显示患者正是宫外孕。妇产科主任记住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公开表扬他,“田新华不错!”1986年毕业时,田新华以全系第二名的成绩获评优秀毕业生,被择优分配到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当即向他抛出橄榄枝,“要来我们妇产科工作啊。”

理解

母亲的谆谆教诲让他明白

要多理解患者的难处

经过深思熟虑,田新华最后选择了外科界的“珠穆朗玛峰”——神经外科。

当一名外科医生,是田新华的夙愿。“那个年代,身边好多人看病很困难,尤其是做手术,要排很久的队。当时老百姓顾不上考虑技术水平高低,先急着解决住不了院、找不到医生做手术的问题。”田新华读中学时,姥姥查出食道癌,祁县老家的医院治不了,一家子赶到太原求医。到了太原才发现大医院住院住不进去。好不容易安排了床位,费尽周折找到医生,肿瘤已无法切除,只能造瘘插管姑息治疗。“姥姥不到70岁就离开了我们,这是我心中永远的遗憾。”高考填报志愿时,田新华毫不犹豫选择了学医。他的想法很简单:当一名好医生,让更多患者及时做上手术。

然而,真当上医生后,田新华才明白:当一名“好医生”谈何容易。在省城大医院上班后,田新华成了老家的“名人”。老乡到太原,从老家拉着一车病人就来“投靠”他。当时,他只是一个刚上班的小医生,有时挺为难,这样的事情多了,一度觉得很烦。当时母亲的一番话让他记忆犹新,“是国家让你有了高考读书到大城市当医生的机会,既然穿上了这身白大褂,职责就是治病救人。老乡们来到省城医院,两眼一抹黑,你能帮多少就帮多少,这是行善积德,要不然你辛苦学医干什么呢?”

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田新华从母亲朴实的话语中悟到的道理。从医几十年,他一直牢记母亲当年的教诲,提醒自己对患者多一些耐心,多理解患者的难处。

专精

将学到的新技术应用于临床

让求医无门的患者顽疾得除

当一名好医生,除了态度好,最关键的还得技术过硬。扎根临床工作后,田新华接触的患者越多,越是觉得自己的水平离患者的需求还有差距。他想登上更高的山峰,眺望更远的风景。1991年,田新华考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1994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田新华通过考试,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远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医院访问进修。在那里,他掌握了神经外科显微手术等高精尖技术。

田新华学成归国后,作为重点引进人才入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81年,就在田新华为考上大学欢欣鼓舞时,厦门这座海岛小城肩负先行先试的使命,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闪亮登场。2004年,当他踏上这片创新创业热土,镌刻于血脉中的拼搏奋进因子迅速融入厦门勇立潮头的城市底色,追风逐浪的新征程从此开启。

将自己学到的新技术应用于临床,让以前求医无门的人顽疾得除,是田新华初来厦门时定下的奋斗目标。2005年,一名患者几经辗转找到田新华。这名男子祖籍晋江,在马来西亚工作,受面肌痉挛困扰十多年,半张脸频繁地间歇性抽搐。为了治病,他几乎跑遍马来西亚几家大医院,后又回国求医,奔波于闽粤多家医院。因为这个病,他和妻子离婚,工作也丢了,身心遭受重创。多番打听后,他抱着一丝希望到厦门求医。田新华接诊后,耐心给他解释,这个病是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导致的,手术解除压迫,才能彻底治愈。随后,田新华实施锁孔微创微血管减压术,成功帮其摆脱十多年的顽疾。此前闽西南尚未开展该项手术,田新华来厦后,实现了零的突破。

扎根

引领学科创新发展

多项技术填补区域空白

随着医学飞速发展,新的诊疗方法和理念不断涌现。作为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田新华确立了新的奋斗方向。2022年,他带领团队在全市率先开展神经外科领域的多模态集成化靶向技术,让疑难复杂手术更精准、更安全,惠及众多患者。

20年来,田新华参与并见证了厦门医学界的巨大进步。在他的带领下,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获评省重点学科,床位从45张增至90张,年手术量从300多台升至1400多台,多项技术填补本地空白,屡屡突破手术禁区,创造生命奇迹。以动脉瘤手术为例,20年前,科室每年独立开展不超过10例,如今出血性脑动脉瘤手术每年多达两三百例,数量居全市第一。神经介入技术、神经内镜技术等均在本地领先。田新华还牵头组建中山医院脑血管病防治体系与多学科联合急救模式,带领科室拿下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神经内镜培训中心等多个国家级资质,参与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脑血管病重点课题研究。

身为厦门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委、中山医院副院长,田新华正致力推动医联体和区域专科联盟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当年老乡们组团找我看病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们要带动整个区域医疗水平提升,让更多人享受到特区快速发展的成果,病人不出厦门、不出福建,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快捷地看好病。”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