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通过人才、技术、设备、用工等要素的共享赋能增效(引题)
威海创新“共享+”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
中工网讯(杨明清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张嫱 通讯员夏丽萍)山东威海现有省、市级工匠189人,市级工匠学院31家。如何助力工匠跳出原有“企业圈”“朋友圈”,让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
近年来,威海市总工会充分发挥工会与基层、职工联系紧密的优势,实现人才、技术、设备、用工等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精准对接,探索出一条符合威海地方特色,精准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之路。
根据这些工匠的区市分布、技术专长,威海市总在31家工匠学院设置了“工坊”“匠坛”等工匠工作站,通过“共享+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共享+人才”机制推行以来,共开发工匠人才培养特色课程300多班次,组织工匠宣讲110多期,年培训工匠人才3200人次。
威海市总还创新开展“技术红娘”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搭建起“共享+技术”的桥梁。“‘技术红娘’的牵线既精准解决了企业的生产难题,降低了创新成本,又赋能创新技术走出实验室实现产品转化,实现了企业和高校的双赢。”威海市总工会生产部负责人表示。
通过“共享+技术”,威海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共吸纳高校、科研机构16家,专家教授、高技能人才1652人,发布科研成果343项,征集企业技术需求近400项,为60家企业的86项技术需求进行了精准对接,成功“破题”。
针对企业对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迫切需求,威海市总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实现设备共享。先后牵头组织了“共享+设备”见面会6场次,实现海洋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与节能等领域13台大型仪器设备的分享与对接,累计带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农忙时节,电子厂的电子装配师变身蔬果采摘员,到农业企业参与生产采收;企业订单激增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员工会来协助生产。这是威海市总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探索出的“共享+用工”人力资源容缺机制。
威海市总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产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关心关注困难企业的下岗人员、待岗职工,对全市企业的富余或缺工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信息发布,通过信息共享,促进缺工企业和富余企业结成联盟,职工共享,实现了缺工企业稳产满产、富余企业减轻成本、赋闲职工增加收入的三方共赢。
目前,威海共有近2.5万名“共享”职工,在不同岗位上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本领、实现新提升,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拓展了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切实提升了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